在大风大浪中茁壮成长——革命现代舞剧《草原儿女》的主题及其意义

2024-12-24 386 0
作者: 辛文彤 来源: 《人民日报》

  本文发表于《人民日报》1975年4月27日第3版,作者是辛文彤。

  晨曦洒满草原,鲜花迎着朝阳开放。在崭新的蒙古包前,贫下中牧的优秀儿女庄严宣誓:草原儿女心向党,立志接好革命班。……

  革命现代舞剧《草原儿女》尾声的这个画面,给观众留下了深邃的回想。

  《草原儿女》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对社会主义草原人民的革命和建设生活进行了艺术概括,集中塑造了特木耳、斯琴两个无产阶级少年英雄形象,有力地揭示出: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一代新人,正在毛泽东思想阳光雨露的哺育下,在三大革命运动中,朝气蓬勃地茁壮成长。

  这出革命现代舞剧是为孩子们创作的。我们的党历来十分关心少年儿童一代的成长,把儿童教育问题提到了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高度。

  革命的儿童文艺,必须坚持向少年儿童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生动教育,使孩子们从小粗知一点马克思主义,懂得阶级斗争,懂得无产阶级专政,敢于批判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敢于批判孔老二,把自己逐步培养为反修防修的坚强战士。这里的关键问题,就是要对孩子们进行关于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教育。

  在《草原儿女》中,发生在第一场的“夺鞭”,是一个寓意深长的戏剧情节。帷幕拉开,舞台上一片兴旺景象:千里草原,无边绿浪;毡房林立,百畜兴旺。少先队员特木耳和斯琴领着小伙伴,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打牧草,挤羊奶,在贫下中牧的教育帮助下学习成长。

  然而,草原的天地绝不是风平浪静的。失败的阶级还要挣扎,还要拼命顽抗。正当反动牧主巴彦疯狂发泄阶级仇恨、举鞭毒打公社羊群的时候,特木耳、斯琴挺身上前,夺过鞭子,和小伙伴们一起同巴彦展开了一场面对面的斗争。这场斗争表明:“儿童团”虽说小,立志革命觉悟高,一经党的正确路线的引导,辨得明大是大非,敢于斗豺狼虎豹。

  夺鞭,就是夺权。小兄妹深知:一根羊鞭虽轻,包含的分量却很重,为了击破阶级敌人复辟的迷梦,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哪怕是小小的羊鞭,也要牢牢地掌握在贫下中牧手中。他们怀着这样闪闪发光的思想,进一步向党支部提出申请,要求为集体掌鞭牧羊。

  我们看到:在党的关怀下,小兄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迎着春晖,挥舞羊鞭,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草原儿女爱公社,毛主席教导记心间。”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少年只有象特木耳、斯琴这样,不断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牢记党的基本路线,自觉地投身到三大革命运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才能走好革命路,接好革命班。《草原儿女》正是从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高度,展现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风貌。

查看余下6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