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挂帅必然催生个人信息贩卖的黑灰产业链

2025-04-22 141 0
作者: 屠富全 来源: “平民角”公众号

  在数字经济时代,个人信息已成为驱动商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合法商业用途中,更成为黑灰产市场竞相追逐的高利润商品。本文基于三起典型案件与行业现状,剖析企业如何在利润最大化驱动下参与个人信息非法交易,揭示这一产业链的运作模式、必然性逻辑及利益分配机制,为理解数字经济时代的阴暗面提供系统性视角。

  一、利润驱动下的个人信息贩卖现象

  个人信息在数字经济中的价值已远超传统认知范畴。据《2024年数据泄露风险态势报告》显示,国内企业数据泄露事件半年增长率高达59%,直接经济损失达百亿级别。这一惊人数据的背后,是企业在利益驱动下对个人信息的非法利用与交易。在合法商业场景中,个人信息可用于精准营销、信用评估等增值服务;而在黑灰产市场,这些数据被明码标价,成为电信诈骗、恶意营销等非法活动的"弹药"。

  企业面临的核心矛盾在于:合规收集与保护个人信息的成本持续攀升,而非法获取与贩卖数据的利润却呈指数级增长。以某电商"订单解密"案为例,商户只需支付少量佣金给"解密中介",即可获取被平台加密保护的完整客户信息,随后将这些数据转卖给诈骗团伙,利润率高达300%。相比之下,企业若选择合规路径,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数据安全系统,还需承担持续的管理与审计成本。这种成本与收益的悬殊差距,促使部分企业或员工铤而走险。

  从法律视角看,尽管我国已构建了相应的法律体系,包括《刑法》第253条之一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个人信息保护法》及《数据安全法》等,但法律的威慑力仍难以抵消高额利润的诱惑。特别是在一些技术灰色地带,如数据爬取、匿名化处理等方面,企业往往利用法律滞后性牟利。某教培机构内部人士透露:"销售岗位员工月薪仅6000元,但出售一批学生资料可获利数万元,相当于三个月工资"。这种悬殊的利益对比,成为个人信息贩卖屡禁不止的根本动因。

  二、典型案例揭示的产业链运作模式

  教培机构"木马投毒"案:组织化犯罪的技术渗透

  2024年9月,北京海淀公安机关破获了一起典型的教培机构数据窃取案。犯罪团伙通过组织人员入职目标企业,利用工作便利在内部电脑植入木马程序,非法控制计算机系统并窃取客户资料。该案揭示了黑灰产已从零散作案升级为组织化、专业化运作:

  分层协作的犯罪链条:上游由技术专家开发专用木马程序;中游组织者闫某某负责招募"投毒人员"并分配目标企业;下游成员则以求职者身份潜入企业,利用工作电脑实施数据窃取。这种分工模式极大提高了犯罪效率,该团伙先后对50余家教培机构实施攻击。

查看余下8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