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师”陈春花 假作真时真亦假 “二脑”野鸡博
“近日陈春花教授与华为‘有无关系’的争论重新进入舆论的视野。尽管很多我熟悉和尊重的学者证明,当初曾与陈教授一道受邀访问华为,甚至任正非亲自做他们的司机,为他们开车,但被宣称自己研究对象的企业发表申明说该学者并不了解这家企业,这在我看来已经是一个学者的奇耻大辱了。在很多企业不惜花费重金请各类学者担任吹鼓手,包装、营销、美化,甚至神化企业,各类学者以冠以‘XX企业顾问’头衔为荣,而一些企业则以聘请XX学者担任企业顾问为傲的今天,华为居然掷地有声地说出,‘华为不了解她,她也不可能了解华为’,给人一种与众不同、耳目一新的感觉。”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北大光华)、“中国公司治理50人论坛”成员和我国著名的公司治理学者郑志刚在FT中文网撰文写道。
在郑志刚看来,其实陈教授与华为有无关系争论的背后更为一般性的问题是,一个学者如何在有效服务社会的同时,能够赢得企业与社会的尊重。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公司治理领域的学者,在我接触企业过程中,我听到过太多企业家的抱怨,说很多在象牙塔从文献到文献,为了paper而paper的学者根本不了解企业的实际,无法与企业家开展有效的对话。
多行不义必自毙,聪敏反被聪敏误!
陈蠢滑叫兽假借华为给自己捞取虚名金钱,被华为打回原型,纯粹咎由自取、甘得其辱。
郑志刚指出:企业管理咨询确实是一个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行业。很多具体负责聘请专家的企业相关部门(例如公关部或人力资源部)通常无法判断一个专家的专业性,往往根据一个学者的学术头衔,甚至行政级别来聘请专家,支付咨询报酬。这样无形中就把在学界依靠每年入校新生简单维持的“官越大、学问越大”的不良风气代入企业界。当然,更有一些学者仅仅给企业上过一次课,就自封为xxx企业的顾问,来拔高抬升自己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君不见,在一些企业成功以后,有多少学者宣称自己XX企业顾问。
笔者在2016年出版《联想做大 华为做强》之后,作为知名IT作家,几年前也曾被北京中关村一家中小科技企业聘为“高级顾问”、“首席CXO”之类,但在该企业家与笔者理念南辕北撤之后,笔者坚辞虚名头衔,一再拒绝与该企业家合作……
“在多年来围绕公司治理主题的不同层次、不同场景的互动与交流中,我也确实见到为数不少的学者在自己的实证研究中曾经用过董事会中独董比例等几个变量,就号称自己是公司治理专家;写过几篇有关公司治理主题的文章,就号称自己是最懂中国公司治理的学者之一,甚至试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理论。而据我所知,陈教授是少数能够与企业家直接对话的学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