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选拔公务员的思考
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上,关于选拔官吏的方法,先后经历了和平时期的“举孝廉”、“科举制”和历朝开国时期“无规则选拔”。
但是最成功的的就是开国时期的“无规则选拔”,经过这样的选拔,往往选拔出来的都是社会栋梁之才。
与后来的举孝廉和科举制相比,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治国能力和军事能力特强;他们的理论水平不高,但是实践经验丰富;他们生活方式非常不讲究,譬如粗话连片,但是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
历史的上,经过举孝廉,特别是科举制后选拔的人才,理论水平特高、文化水平特高、说话水平特高,但是就是这些“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最后把政权搞亡了。
根本原因是什么?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我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得出了这个结论,不一定正确,敬请大家讨论。
在每个开国时期,经过战乱后,选拔出来的官员,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人品好、三观正、有责任(包括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有担当,特别是新中国的革命干部,还有信仰坚定、无私心、讲奉献、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但是要他们把文章写好,几乎很难,更不用说写出“花”。
可是,随着政权的稳定,经过科举制度的选拔出来的官吏。他们深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千里做官为了吃穿。人品不一定好,三观不一定正、不一定有责任心(特别是社会责任),甚至没有底线。
为什么每个政权建立时期,能够选拔出这么高尚的官吏,而后来选拔不出了?
因为,当时如果选拔官员有私心,把人品不正的人选拔上来,估计这个政权不一定能够成功,所以在激烈的竞争中,那些选拔人品好,三观正的人的政权能够在诸多政权中胜出。
不信,我们现在民营企业,他们选拔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时候,不是也是这样吗?
而那些任人唯亲的企业,选拔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三观不正、人品不好的企业,最后成功了吗?
而当今公务员考试,有的人为了考取公务员,付出了很多时间和金钱,他们考上公务员后,就是为了讲奉献?
谈到这里,我们再回到开国时期的官吏选拔上,看似毫无规则的选拔制度,看似毫无公平的选拔制度,其实质就是:选拔人品好、三观正、有责任(包括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有担当、信仰坚定、无私心、讲奉献、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他们无论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线。
为什么到政权后期,严格的选拔制度,不能选拔出优秀的官吏,这也值得我们深思。
我想一个好的领导集体、领导队伍,是能够把事业推向辉煌,反之,结果不可想象。
因为人民相信,说得好,不如做得好。
五千年历史,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案例,我们要提取出来,应用的革命事业中。
我说的不一定正确,敬请大家思考和讨论。
我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因为我知道:有国才有家。
因为我看到那些动荡的国家里面,人民的生命得不到保护,更不要说幸福。
因为我读过:范仲淹写过“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因为中国历史告诉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毛泽东同志站在全球的宽度,站在五千年历史经验教训的高度,考虑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心理和信仰的纵深,结合现实中的具体情况,去思考、去探索、去总结、去制定适合人类发展治国理念、治国思想、社会制度,实现人类的永久和平,这是毛泽东思想实质。
【文/鬼谷子,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