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自七大召开以后,就被确定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从此,“毛泽东思想”直接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那么,“毛泽东思想”为什么会这么牛?它的精髓要义究竟是什么?实际上,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此陷入混沌了。
所以,今天很有必要在这里,给大家做一次概要的普及。
毛泽东
简而言之,“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即:创立了一条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探索了三条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独特的革命道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三套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国式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国式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
这便是“毛泽东思想”的四梁八柱,而其中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独特的革命道路”,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毛泽东军事思想”,则是整个“毛泽东思想”的顶梁柱和核心内容。
同时,“毛泽东军事思想”又包含五大部分:“战争观和方法论、人民军队的建设理论、人民战争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和国防建设理论”这五大部分。
这五大部分之间既相互联系、依赖,又相对独立,构成了又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而这五大部分当中又有核心的组成部分,这就是掐头去尾的“人民军队的建设理论、人民战争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这三大问题是其核心。
那么,为什么说这三个内容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呢?因为这三个内容回答了最基本的三个军事问题,这就是“建什么军队、打什么仗、怎么打仗”的问题。
建什么军队?毛泽东的回答是“建一支人民的军队。”
打什么仗?毛泽东的回答是“打一场人民战争。”
怎么打仗?毛泽东的回答是“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来打。”
毛泽东
本篇文章将着重为大家介绍的是“人民军队的建设理论”。
“人民军队的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实际就是毛泽东对军队所提出的“四大原则”。
下面,就逐一为大家进行拆解。
第一原则——党指挥枪
在建设人民军队几十年的实践中,我党我军就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建军理论和原则,而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第一大原则。
毛泽东曾经明确地提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绝不允许枪指挥党。”这就是说,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要体现在党指挥枪上。
很多国家的军队都属于国家,属于政府,而我党则不然,军队属于党,是党的工具。所以毛泽东说:“共产党员不要争个人的兵权,要争党的兵权、人民的兵权”,讲的就是军队要为党的政治目标去服务,要成为实现党的政治目标的工具。
所以,在“三湾改编”时,毛泽东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坚决要“把支部建在连上”。
而对于把支部建在连上,也并非毛泽东的首创和苦思冥想而来。
秋收起义之后,原本五六千人的起义部队到了三湾的时候,已经不足两千人了。那么,其余的四五千人都到哪里去了呢?都牺牲了吗?最后统计下来才发现,真正在战斗中牺牲的也不过一千多人,而绝大多数则是当了逃兵。
一支五六千人的革命军队,怎么会一大半都当逃兵呢?这是一个既现实而又残酷,而且一个叫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毛泽东
毛泽东同样感到匪夷所思,于是就去做调查研究。他一个连队一个连队的去走访,有一天他来到了罗荣桓当党代表的连队,惊讶地发现,这个连队竟然一个逃兵都没有。这是为什么?罗荣桓告诉毛泽东:“因为我在连里建了党支部。”
原来,在罗荣桓的连里面不但有党支部,排里面还有党小组,就连班里面也有党员骨干。而就是这个“党支部、党小组、党员骨干”把100多人的连队,紧紧地凝聚在了党的周围。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指挥枪就在这种组织形式下,在罗荣桓的连队被完美地实现了。
对此,毛泽东大喜过望。认识到支部建在连上的重要意义,于是才有了之后进行的“三湾改编”。
对于这一点,1928年10月25日,毛泽东在做《井冈山斗争的总结》的时候,就明确地讲道:“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两年前,我们在国民党军中的组织,完全没有抓住士兵,即使在叶挺部也还是每团只有一个支部,故经不起严重的考验。现在红军中党员和非党员约为一与三之比,即平均四个人中有一个党员。”
毛泽东所说的,正是支部建在连上之前,部队所遇到的巨大困扰。而支部建在连上之后,就好比一棵大树终于有了根了,根深才能蒂固,也最终经受住了一场又一场的狂风暴雨。
毛泽东
第二原则——对军队教育和训练的“三大要求”
在解决了军队的组织制度之后,毛泽东又针对军队的教育和训练,提出“三大要求”,这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在这三个要求中,任何一个都不能偏废,不论偏废了哪一个都将前功尽弃,但同时又有一条是最核心最要害的,那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如果没有了这一条,不管是工作作风有多好,还是战略战术有多强,都将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决的是信仰问题,解决的是灵魂问题,它是管总的。因而离开了这一条,就像一个人没有了灵魂,又还何谈成长和壮大呢?
对于这一点,就连张学良也都看得非常清楚。1935年,红军长征到了陕北,张学良在蒋介石的逼迫下,被迫去围剿红军,结果连吃败仗,直接丢盔卸甲丢掉了两个团的精锐。
张学良十分心痛地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在会上,张学良问他的高级将领:“你们哪一位能够带着你们的部队走完二万五千里,确保你们的部队不散。哪一位能做到?”将领没有一个能回答,因为谁也做不到。然后,张学良又接着问:“红军的部队,他们不仅走完两万五千里部队不散,而且还能继续打胜仗,这是为什么?”同样没人回答。
张学良便自问自答:“因为信仰。红军这支部队,不仅当官的有信仰,当兵的也有信仰。”
实际上,红军确实是通过这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所带来的革命信仰,让我们这支军队具有了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
第三个原则—— 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
毛泽东在“三大要求”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我军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即:“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
有人说,政治工作就是走形式。实际上,这种阴阳怪气的论调,在不同时期都并不鲜见,包括现在。
那么,一支军队怎么才能打胜仗呢?《孙子兵法》曰:“令上与下同意者,或者令下与上同意者胜。”其中上下一致,实际就是官兵一致。那么,赢得胜利的首要条件“官兵一致”,便成为了红军政治工作的第一原则。
另外,一支军队如果处处去迫害人民、欺诈乡里、鱼肉群众,这支军队也是不可能打胜仗的。于是,毛泽东在要求军队上下一致的同时,还要“军民一致”,做到军队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这便是政治工作的第二原则。
然而,上下军民一致的军队,如果和一群非常的团结敌人打仗,也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但如果我们能“瓦解敌军”,而我军又能上下军民一致,胜利自然就到来了,这便是政治工作的第三原则。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正是毛泽东在六十年代对军队政治工作的高度总结。
毛泽东
那么,这“三大原则”在实践中又该怎么贯彻落实呢?
1.对于“官兵一致”,毛泽东主要用“三大民主”来确保。这就是“军事民主、经济民主、政治民主”,在这“三大民主”中,最重要的就是经济民主。
可以想象一支军队,不管领导人怎么讲官兵一致,而如果当官的天天吃香的喝辣的,而当兵的却整天饥肠辘辘,这又怎么能落实贯彻官兵一致呢?所以,毛泽东在红军当中首要明确的就是“经济民主”。
在红军刚组建的时候,不论是官还是兵,都没有军饷可拿,但却有一个对这支军队影响深远的做法,叫“分伙食尾子”,而这个“伙食尾子”实际就是红军最初的“军饷”。
那什么是“伙食尾子”呢?实际就是连队伙食的节余。那么既然是节余,就有多有少,有时候甚至会没有,而将节余下来的这点钱平均分给连队官兵当“零花钱”,这就叫“分伙食尾子”。它的分配方式是,不论是连长、排长、班长、士兵,还是火夫、马夫等,人人平等,不多不少。
当时,毛泽东和朱德也和战士们一样在领着“伙食尾子”,不过他们当时其情况要好一些,好的原因是他们都已经结婚了,拿的是“双伙食尾子”。
毛泽东与周恩来
2.对于“军民一致”,红军也采取了一系的政策和措施,这里面最核心的就是大家都熟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比如,在最初的“八项注意”中规定: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洗澡避女人、不搜俘虏腰包。
在这一系列规定当中,看似都很琐碎,但是却很管用,这些都是在平时战斗、工作、生活中经常容易出现和疏忽的问题,而恰恰就是这些规定,直接拉近了军队和老百姓之间的鱼水关系,塑造了我军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文明威武之师的良好形象。同时,也正是通过对这些细节的严格规定,保证了军队对人民群众利益的秋毫不犯。
3.对于“瓦解敌军”,我党则主要靠一句口号 “缴枪不杀,优待俘虏”。
最初,很多国民党的官兵都不相信红军会做到“缴枪不杀,优待俘虏”,因为国民党对红军的宣传是“青面獠牙”“共产共妻”,抓住俘虏会“抽筋扒皮”“生吞活剥”,所以很过国民党战士,期初遇见红军时都是宁死不降,但是经过一系列的事件以后他们才发现,共产党的军队真的是能做到“缴枪不杀,优待俘虏”。
毛泽东经常讲的一句话是:“我们的胜利不但是依靠我军的作战,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如果与一个很难被瓦解的敌军作战,我们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所以“优待俘虏、缴枪不杀、瓦解敌军”的这个大政策,最终给我们带来的极大的利益。
据统计今天解放战争时期,我们俘虏的国民党官兵就达495万,这495万俘虏,最后绝大多数都参加了解放军,大大增强了我军的战斗力,而国民党的战斗力也就因此而被严重的削弱。
这就是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的重要意义。还有谁会说我党我军的政治工作是假把式走过场呢?
毛泽东
第四原则——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
最后,毛泽东还规定了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分别是“打仗、做群众工作、生产”。
这是人民军队和其它任何一支军队具有本质区别的地方。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军队,只有一项任务就是“打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看到,当我国发生严重灾害的时候,解放军都会在第一时间冲锋在前,而其它很多国家的军队都不会去做、也不屑于去做这些事情的主要原因所在。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三大任务”的规定,实际上在我军的历史上也有过一番激烈的战斗。
在毛泽东起初提出“三大任务”的时候,红军的很多主要领导人对此并不完全认可,认为红军的任务就是一个:“打仗”,认为“打仗好了,一切就都好”。
于是,一场红军内部的斗争就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由于毛泽东的这些正确主张并非一开始就得到大家的拥护,所以他在这场斗争中几次落败,甚至还曾落得了一个被撤职和离开红军的下场。
可是即便这样,毛泽东依然在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
毛泽东
最后,还是在周恩来的支持下,中央通过“九月来信”做出正确决定,认同了毛泽东所提出的“三大任务”,这才把红军引向了正确的方向。
“三大任务”的结合,给我党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政治意义,这里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陈嘉庚。
陈嘉庚是南洋华侨领袖。他曾经在1940年的六月来到了中国,他到重庆后,蒋介石高度重视,花了整整800大洋设晚宴招待他。陈嘉庚吃完这顿饭后心里十分难过,因为他好不容易才筹了2000大洋捐给国民政府用于抗日,而自己在这里一顿饭就消耗掉了800大洋,这真是“前方吃紧,后方紧吃”。
在难过之余,陈嘉庚向蒋介石提出要到延安去看看的要求。蒋介石最初不同意,但经过陈嘉庚的再三恳求,蒋介石还是被迫同意了。
陈嘉庚到了延安后,毛泽东也是高度重视,特意设晚宴来招待了陈嘉庚。可是毛泽东的晚宴比起蒋介石来就寒酸的不能再寒酸了,桌上的菜肴基本都是由毛泽东个人自留地里面种的土豆、辣椒、茄子之类所做成的。
房东老大娘听说来了一个尊贵的客人,就把自己的老母鸡杀了,这是这一桌晚宴当中最硬的一道菜。陈嘉庚最后算了一笔账,说整个晚宴花了毛泽东两毛钱,也有说三毛五的、一块五的,不过这不重要。
毛泽东、彭德怀与外国友人
两毛钱和800大洋自然没法比,但陈嘉庚吃了这两毛钱的晚宴后却极为开心。他在和毛泽东促膝长谈之后,又在延安转了几天。
离开延安的时候,陈嘉庚发表了一个著名的评论,他说:“未到延安之前,我对中国的前途命运甚为悲观,因为中国的救星还未出世,或者还在哪个学校里面读书。来到延安,方才发现此人已经四五十岁了,而且已经干过一些大事,他就是延安的毛泽东。中国的未来,在共产党不在国民党,在毛泽东不在蒋介石。”
这就是陈嘉庚深切的体会和感受,而这恰恰也就是我军的“三大任务”为党的事业所带来的奇效。
以上就是毛泽东“人民军队的建设理论”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