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专家”和徐老——记徐特立与熊瑾玎的革命友谊

2019-05-29 2597 0
作者: 冯资荣 来源: 红歌会网

  不顾艰难与困穷,毁家兴学为工农。

  观音塘畔弦歌起,共仰徐师造化功。

  五十年来岁月长,沉霾冲破见朝阳。

  喜看后起宏前绪,革命青年满故乡。

  这是熊瑾玎老人1963年为长沙县五美学校建校五十周年的题诗,诗中既有对徐特立毁家兴学的赞颂,也有对徐特立高贵品德的景仰。在中国革命史上,党的高级干部如熊瑾玎与徐特立这样,既是同乡关系、师生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同志关系的人,是不多见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还是日理万机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两位老人都始终保持着诚挚的革命友谊,愈老愈笃厚,为我们今天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树立了光辉的楷模。

  熊老和徐老都是长沙五美乡人,,徐老生于1877年,长熊老9岁。1905年,徐老在家乡创办“梨江学校”后,熊老就是这个学校的第一届学生。他品学兼优,深得徐老器重,不但传授学业,还谆谆教诲做人的学问,时有促膝夜谈、同被而寝。熊瑾玎酷爱书法,徐特立就将自己收藏的王羲之、柳公权、何绍基等书法名家的碑帖相赠,并特意买来浏阳贡纸,供熊瑾玎习字之用。有一次闲谈之中,熊瑾玎无意间流露出想买一部《全唐诗》的念头,几天后,一套《全唐诗》共120本就由徐老送到了熊瑾玎的手中。20多年后的“马日事变”中,熊瑾玎受何键的通缉,避难于长沙犁头街廖某寓中时,曾作诗《谢徐师赠全唐诗百廿本》一首,表达对恩师的感激之情。诗曰:

  酷热熏蒸未敢当,犁头巷里小修藏。

  唐诗一部供吾目,忘却炎炎夏日长。

  从梨江学校简易师范班毕业之后,徐特立邀熊瑾玎留校任教,从此,两人由师生关系变成了同事关系。熊瑾玎成为恩师得力助手,跟随徐老先后在长沙女子师范、第一师范等校任教员、庶务主任、教务主任等职。五四运动后,徐特立毅然抛弃在国内的舒适地位,远渡重洋勤工俭学,成为留学生中年龄最大者之一。熊瑾玎是徐老这一壮举的积极支持者,他与毛泽东、何叔衡等亲自到码头送行。为了沿途照料虚劳的生活,他又特意安排儿子熊信吾随徐老同去法国。当徐老在法国经费困难之时,他在国内多方奔走,四处筹措,不惜借贷月息高达三分的款项,以解徐老的燃眉之急。

  大革命失败后,许多意志不坚定者纷纷申明退出共产党,然而熊瑾玎和徐特立却先后在长沙、武汉加入共产党,由信奉“教育救国”转为信奉“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由此,同乡、师生、同事关系,进而发展到同志与战友关系了。熊瑾玎当时在湖北省委工作,徐特立则随南昌起义的部队南下潮汕。途中徐特立自临川修书一封,熊瑾玎接信之后,俺奶不住激动之情,作诗寄托相思之苦:

查看余下6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