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与革命的现实性——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
今年4月22日是列宁诞辰150周年纪念日,正好笔者最近了解到卢卡奇的思想观点,就顺便看了看卢卡奇在1924年列宁逝世后所作的纪念小册子。想从同时代的人那里看看:“列宁”这个词到底意味着什么?我想,最为重要的一点莫过于列宁对革命现实性的把握了。
(一)革命的现实性
什么是革命的现实性?革命的现实性就是对革命是否到来的认识和对革命发展形势的判断。正如卢卡奇所说,革命的现实性是“列宁思想的核心,是他与马克思的决定性联系”。一般而言,革命的现实性这一条或许称不上“核心”,但其重要性却是毋庸置疑的。
图1 列宁在十月
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以及无产阶级群众运动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的理论也逐渐在实践中展开。从今天看去,所谓历史上的革命形势自然要明朗得多:俄国革命怎么能成功?——是由于当时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等等。欧洲其他各国的革命何以失败或根本没出现?——这又要归咎到策略问题、工人贵族问题、修正主义问题等等。但在当时看来,革命的现实性却是一个如此重要的问题——而与列宁论战的既有机会主义者,又有修正主义者,还有带着幼稚病的“左派”。
(二)机会主义者
机会主义者,他们既害怕资产阶级的力量,又害怕无产阶级的力量,只不过前者是后者的原因罢了:他们害怕无产阶级力量的兴起会遭受资产阶级的打击,在实际上却表现为害怕失去当前的地位。一旦无产阶级群众上街了,开始战斗了,他们反而退缩了,甚至咒骂群众不懂形势云云。他们自然可以这样说:马克思不是还曾告诫巴黎工人们不要在国外敌人兵临城下时贸然起义吗?不过,马克思与机会主义者截然相反,他虽在巴黎起义前告诫工人不要轻举妄动,但是当在工人群众奋起行动之后,他便以参加者的态度密切关注这场运动。他同工人们一起前进,同工人们一起在斗争过程中学习,而不是打官腔或者教训他们。即使失败,他也是认真总结其经验和教训,他更重视的是工人阶级英勇地、奋不顾身地、积极地创造世界历史的过程,“如果斗争只是在有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可是机会主义者呢?他们只是在失败后表现出一种“本来就用不着拿起武器”的庸人般自鸣得意的姿态而已。
图2 马克思对巴黎起义的热情称颂
当然,机会主义者本来也会去指出马克思的“错误”。尤其是,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不是成功了吗?——马克思的预见,即“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发达国家爆发”,并没有应验。但这也并不能成为机会主义者们抛却预见、像列宁一样积极参与运动的理由,因为在他们看来,列宁的“历史局限性”正是“他不加鉴别地就把俄国现实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一般化,普遍地加以应用”,正如某些人责备马克思将对英国的观察“一般化”地应用到其他国家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