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生命写就《黄河大合唱》——纪念冼星海诞辰117周年!
冼星海,中国近现代伟大的音乐家,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其作品中《黄河大合唱》最广为人知。
在短暂的40年生命历程中,冼星海经历了从一个普通贫苦船工的子弟,到音乐家,再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转变。
一、向着音乐理想前进的冼星海
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家庭,出生前父亲已去世。
7岁时,他与母亲侨居马来亚谋生。冼星海在新加坡养正学校上学时,有位老师,最先赏识到冼星海的音乐秉赋,并选他进入学校军乐队,让他开始接触乐器和音乐训练。
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1918年,母亲想方设法来到广州,把13岁的冼星海送进了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学习小提琴,开始正规的音乐课程。
进入岭南大学后,为了贴补家用,冼星海依靠每天售卖两个钟头的书、纸、笔等物,和加入岭南银行乐队这两件工作,来维持学费和伙食费。
在这里,他吹奏单簧管很有韵味,由此得到“南国箫手”的雅号,音乐天赋进一步显现出来。1926年春,他卖掉了心爱的小提琴,在朋友的资助下来到北京,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靠在学校图书馆任助理员维持生活。
1928年冼星海进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和钢琴,后因参加学潮被迫退学。
此时,冼星海的人生理想是创作出中国的交响乐,使中国成为世界音乐强国,为了实现人生理想,他只身到法国勤工俭学,靠在餐馆跑堂、在理发店做杂役等维持生活。曾在街头几次晕倒,险些被法国警察送进陈尸所。
这些苦难的生活并没有压垮他,反而养成了冼星海刚毅坚韧、自强不息的品质。
1931年,他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兼学指挥。他是该班的第一个中国考生,由于衣着不够华丽,险些被法国门卫所阻而不得入考场。
冼星海在西方求学期间,饱受西方列强对弱小民族的歧视。回国途经伦敦时,英国海关竟不准他入境,被扣几个小时。
他深切体会到民族受压迫的苦难,从而走上追求革命的道路,并以音乐发出了解放的呐喊。
二、向着光明前进的冼星海
冼星海从巴黎音乐学院学成回国成了名人。
国民党想利用他写颂歌,唯利是图的商人也重金收买让他写“桃花窝里美人多”之类的商业歌曲,他都不为之所动。他精心为进步电影《复活》、《雷雨》、《大日出》、《夜半歌声》配曲,而且不要任何报酬。
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了洪深领导的上海演剧第二大队,深入田间地头、工厂矿井,宣传救国救亡。
不久,他又到武汉,进入周恩来、郭沫若领导下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