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鸭绿江】魏巍之女魏平:“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主题,来自父亲内心情感的长期积累
7月27日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浴血奋战。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朝军队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迫使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为致敬保家卫国的英雄先辈,新京报推出“重返鸭绿江·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特别报道,专访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之子、吉林省原省长洪虎,《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魏巍之女魏平,抗美援朝老兵唐章洪、颜怀俭、潘夕彬、岳传贤,以及电影《上甘岭》女卫生员原型之一吴炯、朝鲜语联络员文圭焕和战地记者孙佑杰,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激励我们砥砺奋进、勇毅前行。
专访《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魏巍之女魏平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1951年4月11日,魏巍撰写的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在全国引发强烈反响,也极大鼓舞着朝鲜战场上将士的斗志和士气。“最可爱的人”成为志愿军官兵的光荣称号,影响几代中国人。
“我父亲跟战士们有深厚的感情,亲历朝鲜战争后,他急于告诉祖国人民,最可爱的战士们是在怎样的艰苦条件下、用什么样的精神去保卫祖国、保卫世界和平。”近日,魏巍女儿魏平接受“政事儿”专访,回忆72年前魏巍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过程。
魏平表示,“谁是最可爱的人”是父亲魏巍很久以来脑子里就翻腾着的一个主题,是他内心情感的长期积累。“这些平凡、普通、质朴的战士创造了伟大历史,我父亲用最真挚、最热烈的感情把它真实叙述了出来。”
2004年秋,魏平陪父亲魏巍散步。(受访者供图)
谈魏巍在抗美援朝一线
“他们昼伏夜行,面对陌生的国土、漆黑的道路,甚至还会遭遇特务,艰险可以预见”
政事儿:魏巍的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可以谈谈你父亲在朝鲜战场上的经历吗?
魏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我父亲参加了八路军,1938年抗大毕业后被派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政治部没多长时间,他就申请下放基层,在红军老一团一营任教育干事。
这是当年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的英雄连队,多数连排干部和班长是老红军,父亲对他们非常敬慕。在这个英雄连队,父亲参加过大龙华歼灭战、雁宿崖歼灭战和黄土岭围歼战等有名战斗,之后参加过百团大战和历次反扫荡战役,随部队活动在易县、满城、徐水、涞水等狼牙山周围地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我父亲说:伟大的人民群众不仅教育了我,也养育了我,对此永远不忘,同时也与战士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志愿军出征时,父亲刚从野战部队调到解放军总政治部,恰逢总政治部筹划派一个小组赴朝鲜了解美军战俘思想情况,以便知己知彼开展对敌政治斗争,父亲就积极申请了这个任务。他们小组一共三人,一位是新华社的陈龙,还有一位是新华社顾问、英国共产党员夏庇若同志,他自称是英国人民志愿军。
1950年12月,在志愿军入朝一个多月后,他们三人迎着风雪向朝鲜进发。在战俘营,他们完成调查任务写了份详尽调查报告,本可以回国,但都想上前线去看看,志愿军首长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1950年12月,魏巍第一次进入朝鲜。(受访者供图)
美军凭着强大空中优势,让我方损失很大,美国陆军副参谋长马修·李奇微称此为“空中绞杀”。他们只能坐着车昼伏夜行,面对陌生的国土、漆黑的道路,甚至还会遭遇特务,艰险可以预见。
父亲曾回忆,他们过汉江时,桥已经被炸得不见踪影,只能从冰上过江。他们没有犹豫,让战士开足马力冲了过去。冲到对岸后,三人都深吸一口冷气。
摸黑走了很远还不见部队,他们意外发现了英文路标,发现不对劲儿,就让夏庇若去认。夏庇若说,前方是美军阵地,好悬,差点儿当了美军俘虏。几个人很庆幸,最后终于在汉江南岸找到我们师的指挥所,亲人相见,分外热情。夏庇若他们去汉城后就回国了,我父亲留下来,在前线采访了三个月。
谈《谁是最可爱的人》创作过程
“他急于告诉祖国人民,我们最可爱的战士们是在怎样的艰苦条件下、用什么样的精神在保家卫国、保卫世界和平”
政事儿:“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主题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魏平:在朝鲜,我父亲亲眼看到了战地条件的艰苦、敌我力量的悬殊、战士杀敌的无畏、前线战争的残酷。我们有的战士耳朵被爆炸声震聋了,但比起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们更加英勇无畏。这些场景,他说终生难忘。
父亲本就与战士们有深厚的感情,亲历朝鲜战争,英雄事迹深深感染着他。他急于告诉祖国人民,我们最可爱的战士们是在怎样的艰苦条件下、用什么样的精神在保家卫国、保卫世界和平。
许多人问这个题目的由来,父亲说,“‘谁是最可爱的人’是我很久以来脑子里就翻腾着的一个主题,是我内心情感的长期积累。我在部队时间比较长,对战士有感情,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次到了朝鲜,这种感情更深了,‘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个词就从心底跳了出来,我当时就把它记在了本子上。”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毛主席看后指示印发全军。朱总司令称:“写得好,很好!”1953年9月,在全国第二次文代会上,周总理作报告时说:“我们就是要写工农兵中的优秀人物,写他们中间的理想人物。魏巍同志所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这类典型的歌颂。它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我们就是要刻画这些典型人物来推动社会前进……”说到这里,周总理大声地问:“魏巍同志今天来了没有?我要认识一下这位朋友。”父亲在后排站了起来。
政事儿:你认为这部作品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哪里?
魏平:在朝鲜战场上,这些平凡、普通、质朴的战士创造了伟大历史,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英雄主义。这些高尚的行为和思想是怎么来的?为了寻找答案,我父亲找了很多人谈话,让他们把心里话谈出来。
志愿军战士虽然经历不同、认知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党的教育下,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是他们英勇无畏的根本动力。父亲挖掘出这些宝贵的品质,用最真挚、最热烈的感情把它真实叙述了出来。
他将自己的感情同志愿军战士们的顽强精神、英勇事迹融合在一起,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是丰满的。这么多年过去,这篇文章仍然有强烈的感染力。
1952年夏,魏巍第二次进入朝鲜,与63军战斗英雄合影,左三为魏巍。(受访者供图)
谈“最可爱的人”的时代价值
“鼓舞着解放军戍守边防、保卫祖国、建设祖国”
政事儿:你怎么看“最可爱的人”这五个字的时代价值?
魏平:有一段时间这篇文章被从课本中拿掉了,有些年轻人可能不了解,但“最可爱的人”这个词语已经深入人心。我想这是因为我父亲真实反映了中国军队在党的培育下、在沙场锤炼中形成的世界一流军队的本质。
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英勇顽强、坚韧、善良,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和来犯之敌,不管是井冈山时期、长征路上,还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都反映了这种优良品质。我父亲喊出“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是他的首创,他说出了许多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话,“最可爱的人”这五个字概括了志愿军精神,使广大群众对子弟兵有了更深感情,提高了军队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也使志愿军战士受到极大鼓舞。他们以此自律、见诸行动,影响了一生。
这个词数十年来也鼓舞着解放军戍守边防、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一位解放军说,我是一名军人,对魏巍同志有特殊的感情,他给了我们这些当兵人最高的荣誉。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我父亲的文章和“最可爱的人”这个称呼所产生的精神激励作用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用数字来量化。
“最可爱的人”现在成为一个专有名词,代表一种崇高精神。我父亲特别善于赋予词汇一种非常深重的感情,像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用“地球的红飘带”来形容长征的壮丽和对它的崇敬。这是我父亲的才能,我为此感到自豪。
政事儿:这部作品发表后,魏老收到很多来信。让你印象深刻的有哪些?
魏平:最近我在整理父亲的信件,看到了许多来信,光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就有400多封,都非常感人。
有战士说,你怎么这么熟悉我们,连伴着雪吃炒面都知道。有伤员说,让我快点好起来再上阵杀敌吧,要对得起这光荣的称号。
一名叫林茂钦的战士说,当我们连续不休息晚上行军的时候,当在漆黑的夜晚翻过大山雨林的时候,当身上又冷路又滑、因运输吃不上粮食的时候,当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常常想起你的话,“他们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第一流的军队——人民志愿军,他们是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这给我们带来了力量,我们也要把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带给朝鲜人民。
还有许多可爱的学生来信,他们非常崇敬志愿军战士,为他们的英勇行为所感动,表示要好好学习、建设祖国。
谈创作《东方》
“他认为应该写一部更丰富的长篇小说来反映这场战争”
政事儿:1978年9月,魏老创作的75万字长篇小说《东方》出版,再现硝烟的战场。《谁是最可爱的人》已经很有影响力了,为何会继续创作《东方》?
魏平:回国以后,父亲进一步思考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越想越不简单。首先是出国作战的决策,如果没有毛主席的高瞻远瞩,是做不出这个决定的;没有正确指挥,这场战争也不能取得胜利。
第二,父亲当时在战场上亲历的战士的英勇、战争的残酷以及政治工作发挥的作用等,通讯没有完全表现出来。他认为应该写一部更丰富的长篇小说来反映这场战争。
第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要建设起来,既要依靠党的方针路线,也要充分发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志愿军当时在敌我装备相当悬殊的条件的革命精神极其可贵,如果用志愿军式的革命精神去建设祖国,国家发展就会快一些。
第四,为反侵略战争做准备。他认为,将来一旦发生战争或国家遇到危难,我们有准备和没准备是不一样的。准备主要分为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必须要有这个准备。
政事儿:魏老与“最可爱的人”有很深的感情,他是如何关爱志愿军及烈士后代的?
魏平:我父亲对志愿军亲属充满了感情。松骨峰阻击战中牺牲的志愿军烈士隋金山,他的儿子隋凤喜因为身体不太好,生活很困窘。我父亲就积极帮助他解决生活上的困难,2004年还嘱咐我给他寄去了2000块钱,并给当地民政部门写信请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隋凤喜后来到北京后,握着我父亲的手就落泪了,管我父亲叫爸爸。我父亲也很激动,对隋凤喜说,“你父亲那一代牺牲得很壮烈。他们切断了敌人的后路,松骨峰不是很高,我去的时候仗已经打完了,没剩下多少人……”那个场面,非常感人。
谈父亲印象
“是一个充满了热情的诗人,也是一个无畏的战士”
政事儿:魏老生前对你们有哪些特别要求吗?
魏平:父亲对我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政治上要热爱人民,和人民站在一起,深入实践、深入群众、深入工农去奉献。要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做自私自利的人。
政事儿:据报道,魏老生前的生活特别简朴。他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你眼中的父亲是什么样的形象?
魏平:我父亲的生活确实特别简朴。平时工作特别忙,出版社、杂志社经常来催稿。有时候他连夜写稿,早晨报社编辑就骑着摩托车在外边等着,写完就把稿件送到报社去。
父亲非常勤奋,他从不浪费时间,节假日只要没有其他事情,就读书或写写东西,一直到晚年。2008年去世前两个月,他还在病床上写了一篇纪念田间的文章,大概有5000多字。
他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经常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也特别喜欢深入群众。为了解工人阶级状况,也为了补充《东方》素材,他到长辛店二七机车车辆厂生活了三个月。在这期间,他和钱小惠叔叔一起完成了《红色的风暴》电影剧本写作,后来还写了《邓中夏传》,写了反映当时工人生活状况的《老烟筒》。他骑着自行车在河北农村生产队深入群众了解农村情况,吃派饭,与农民交朋友,到公安部门查阅档案。他在《东方》里写地主用美人计的这些情节,都是在档案中获取的。
父亲还经常接待志愿军战士和来访群众,对他们非常和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有了群众来信,他有时间就回复,他对普通人充满了热情。
政事儿:你退休后一直在整理父亲的书信、作品。穿梭于这些故纸堆,是不是对父亲有一个新的了解?
魏平:通过整理父亲留下来的资料,我认为父亲是一个充满了热情的诗人,也是一个无畏的战士。他虽然很有名望,但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把一生奉献给了人民。看到社会上不公平的事情,他会用手中的笔大声疾呼。
1999年9月28日,魏巍到京郊阅兵村看望参加国庆50周年大阅兵的松骨峰连全体官兵。(受访者供图)
谈抗美援朝精神继承
“年轻人要时刻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政事儿: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你最想对父亲说些什么?
魏平:我想对父亲说,《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回归课本了,更多的年轻人正在践行和发扬抗美援朝精神。在抢险救灾、抗击疫情等重大事件中,年轻人奋不顾身、逆向而行,他们被称作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祖国在变强大,可以告慰父亲了。
政事儿:青年一代应该如何继承好抗美援朝精神?
魏平:少年强则国强,青年人是早晨捌玖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我认为,要加强教育,使青年一代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百万革命前辈用流血牺牲、艰苦奋斗换来的,不是凭空掉下来的;年轻人要时刻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同时要加大宣传,使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永续传承。
“政事儿”(xjbzse)撰稿/ 何强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