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小车 小曲——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一脉相承

2023-10-21 964 0
作者: 赵红 惠婷 张晶晶 来源: 解放军网

  来自巴颜喀拉山的雪水,流经黄土之上,泥沙铺散在千里平原。

  九曲黄河,昂首向东去。

  长流浩瀚,在其迤逦东行的两个拐角之处,延安和安阳,两座古城,在延绵的黄河边静静卧伏。

  两地以同一个“安”字命名,寄托着人们对安稳、安宁、安居乐业的期盼。毕竟,带来沃土的黄河,也曾一次又一次挟来洪患之难,带来无妄之灾。

  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古以来,不屈服、不认输的韧劲儿,就是黄河流域人民顺应自然、安身立命的根基。位于一河两地的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在彼此相通的黄河文化血脉中,先后孕育出两地共同的精神力量。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今日,在纵向的历史深处,透过表象,我们尝试去挖掘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的相似性、规律性,借由一些细微载体,试图寻得两地精神一脉相承的神秘连接。

  那是一个时代和另一个时代留下来的印记。

  不灭的精神,凝固在历史长河的瞬间,化为永恒的诗篇。

  你品,这是同样一碗小米汤。在不同的时空里,它都养育出了同样伟大的英雄,一群人在陕西延安,一群人在河南林州。

  你看,这是同质地的两架木车。一架车纺线,纺出了一个新中国;一架车开山,重新安排了河流。

  你听,这是两地百姓劳动时的呐喊,热血在沸腾,文化的力量在流淌。

  同时首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革命时期的延安精神和建设时期的红旗渠精神,都蕴含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关键词,两个时期在物质食粮、劳动工具、思想情感方面有着令人讶异的一致性。

  如今,小米依旧养育着一代代人,小车进了纪念馆,小曲成了传唱的经典。生生不息的文明依旧穿越百年,一脉相承。

  一碗耐贫耐旱的小米

  深秋的阳光洒下,投在黄土高原的田畴上,泛黄的谷穗沉甸甸地弯着腰。

  延安的谷子熟了!

  谷子,脱了壳就是小米。它耐旱,也耐贫瘠。在峁上,在洼里,在沟渠,只要撒下种子,就能靠天生长。

  不向环境屈服的劲头,像极了那些种小米的人。

  当延安的谷穗尚在田里,刚刚弯下腰的时候,林州的谷子已经被碾成小米,颗粒归仓了。

  养育延安革命者和红旗渠修渠人的,都是小米。

  “粟”这个字,甲骨文中已有记载。早在3000余年前,它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主粮了。

  延安和林州如今大规模种植小米,分别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品牌,“延安小米”和林州的“洪河小米”已经走向了全国。

查看余下7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