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民:学党史!那27年怎么就成了“一穷二白”?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全国党员和广大群众都在学习党史。作为党的媒体,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要与党中央的权威论述偏离得太多,以免误导读者。
有家据称是全国订户最多的党媒,数次将中国改革开放前的27年称为“一穷二白”。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就又出现了这样的说法。
【某报专访文章的内容截屏】
在这篇采访美国前资深外交官傅立民的专访中,有这么一句:“您这一代老‘中国通’对一穷二白的中国如何通过改革开放发生巨变感同身受……。”
难道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真的是“一穷二白”吗?《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是怎样论述的呢?
先来介绍一下《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2010年7月,习近平同志提出编写《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的任务,并在编写工作启动后亲自审定编写工作方案,作出长篇重要批示,给予重要指导。本书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室务委员会具体领导下,历时六年编写完成。在编撰过程中,注意吸收《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和《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的精华,并积极吸收党史研究最新成果。”
(见《共产党员网》http://www.12371.cn/special/blqs/zggcdd90n/)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在《党在1949年至1976年的历史性巨大成就》一节中写道:
“首先,(新中国——笔者注)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正是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1979年9月,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自豪地宣布:我们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就为中国经济独立自主的、持续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
“其次,尽管经过了两次大的起伏,中国经济的发展,从总体上看,是相当快的。”
“再次,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正因为取得了以上这些巨大的成就,中华民族才得以光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古老的中国才能以崭新的姿态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见该书第637页、第638页)
【1968年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全面建成通车】
【河南林县人民在县委领导下,经过几年苦战,开凿太行山,引漳河水入境,开挖出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彻底告别了“水缺贵如油”的历史】
【铁人王进喜和工人们用身体搅拌水泥制伏井喷】
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怎么就成了仍然是“一穷二白”?!
在这里,笔者想补充说明两点:
第一,面对这几年国际环境的的变化,不少以前有些犯糊涂的朋友终于醒悟过来:没有国家工业化,没有巩固的国防,能有后来的发展吗?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邓小平的两段话说得很有道理: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同志的功绩。”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搞工业化,搞国防建设,能不花钱吗?陈毅元帅说:“哪怕裤子当了,也要搞中国的原子弹。”张爱萍将军说:“再穷,也要有一根打狗棍。”这些话是什么意思?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第二,谈到物资匮乏,不能离开当时人口快速增长这个因素。
“全国总人口从1949年的5.4167亿增长到1976年的9.3717亿。同期粮食的人均占有量从418市斤增加到615市斤。就是说,增产的粮食不仅多养活了近4亿人,而且使9亿多人的人均占有粮食量比5亿多人时增加了近200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第638页)
【山西昔阳县大寨大队,农业合作化后,社员们开山凿坡,修造梯田,使粮食亩产增长了7倍。1963年,大寨大队在遭到特大洪水灾害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他们的精神被称为“大寨精神”,图为大寨的“铁姑娘”。】
以1965年至1976年的粮食总产量为例,1976年比1965年增长了47.2%。但是因计划生育工作受到影响而导致人口剧增,1976年比1966年增加了1.92亿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学习导读第131页、第136页。)
【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袁隆平(右)获世界粮食奖】
党史专家谢春涛主编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书中写道:
“1976年,毛泽东逝世的这一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28631万吨,比1949年的产量高一倍还多。但一个不乐观的因素是,中国的人口增加得也很快,粮食产量的增长被新增人口抵消了。”(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3月第84页)
换句话说,如果改革开放初期没有开始的计划生育(一胎)政策,每个家庭还是3、4个甚至6、7个小孩,能解决物资匮乏问题吗?至于这几年出现关于人口控制措施的新问题,则可说明,要完全实现符合实际的综合平衡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过去如此,现在和将来也难以避免出错,尽管我们党为防止出错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新中国前27年的艰辛探索造成的失误,当然是要引以为鉴。但不能借此否认取得的巨大历史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史的学习研究。他特别强调: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那些或许从不看党史的媒体从业人员的文章,使许多国人都深受其害。很多人一谈起这40多年来生活的改善,就自觉不自觉地诉说前27年的“苦”,甚至在某些课堂上还出现了“忆苦思甜”的场面。
【新中国开国大典,毛主席、周总理等在天安门城楼上】
著名党史专家、前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金冲及2011年5月20日在北大“文史大讲堂”所作的讲座中尖锐地指出:
“……社会上混乱的思想还相当多。这种混乱思想主要表现为两点:”
“一种是我们不少媒体好像特别津津乐道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消极面或者是黑暗面,而对当时全国人民如何热气腾腾建设一个新社会、新国家,却表现出令人奇怪的冷淡。至于有一些地方,特别是海外,抓住个别事实,甚至是歪曲和编造事实,散布很坏的影响。这是值得警惕的,苏联解体前也有这样一段过程。”
“另外一种是出于好心,因为要宣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往往拿过去三十年作为对比或者是反衬。我参加过改革开放二十周年讲话的起草,讨论的时候,我曾说:最近电视里有一些表现,我看了很反感,比如说,过去有那么多布票、粮票、油票,今天我们商店里商品那么丰富。我说,这看起来好像是忆苦思甜似的,我们过去总忆旧社会之苦、思新社会之甜。刚才说的那种表现,脱离了当时的历史条件,缺乏具体分析。在当年物质非常缺乏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些粮票、布票、油票,一切都听任市场去处理,恐怕许多人,特别是收入比较低的人,连最起码的穿着和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那个时候采取这个措施是一个很成功、有利于人民的措施。”(金冲及著:《生死关头》三联出版社2016年8月第335页)
十年过去了,金冲及所指“的混乱的思想”的状况改变了多少?希望今年的学党史热潮能取得明显的成效。
借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小枫在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的特稿《战争纪事与战争的历史真相》中的一句话作为此文的结束语:
“可以肯定,如果我们的中学和大学缺乏正确的政治史教育,那么,我们将越来越难以面对既开放又复杂的国内知识状况和已经进入又一个世界历史关键时刻的国际政治处境。”
(作者:胡新民;来源:昆仑策网【授权】,转编自“淮左徐郎”,有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