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被解散:俄罗斯“去斯大林化”组织败落史透视

2022-09-25
作者: 李瑞琴 来源: 永恒火炬公众号

  2011年2月,俄罗斯《关于永久纪念极权主义政权受害者与民族和解》的国家项目,在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的支持下通过。该项目被媒体和政界称为俄罗斯“去斯大林化”的重大举措。该项目计划建立全国性纪念馆和被镇压受害者纪念碑,出版纪念图书资料,建立援助受害者的社会机制等。俄罗斯“国际历史、教育、人权和慈善纪念协会”(简称“纪念”协会)是俄罗斯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去斯大林化”组织,在关于上述项目的立项与实施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自2014年9月以来,“纪念”协会因遭俄罗斯司法部向最高法院的起诉,已数次面临被解散的困境。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作用重要的“去斯大林化”组织,为什么会面临被解散的困境,其中有什么深远寓意,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动因,对于未来俄罗斯社会将有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尝试作以下分析予以回答。

  1

  “纪念”协会与“去斯大林化”

  “纪念”协会是一个非政府组织,于1989年1月由俄罗斯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安德烈·萨哈罗夫倡议成立。现在俄各地有60多个分会,80个国际分会。作为俄最悠久的历史教育机构,“纪念”协会的建会口号是“为了现在和将来直面历史的真相”,力求提高人们对“政治迫害”的认识。1991年,“纪念”协会又成立旗下的同名人权“纪念”中心,活动内容包括监督时局、揭发侵犯人权事件、呼吁公众关注安检、为受害者寻求法律保护等。

  在“纪念”协会的大量活动中,“姓名的回归”是协会最具有标志性意义、规模最大的活动。此项活动每年10月29日(即“政治迫害”受害者纪念日的前夜)在莫斯科市中心举行。参与者要大声说出在斯大林镇压时期被处决者的姓名,以重新唤起俄罗斯人对20世纪30年代成千上万被枪决者的记忆。“纪念”协会是俄罗斯最大而非唯一致力于“去斯大林化”的机构。一些博物馆也专门从事这类活动。如莫斯科的古拉格博物馆,馆内存有大量有关“政治迫害”的文件、被拘禁者的物品,展览并讲述斯大林体制下政治犯的故事。那个以安德烈·萨哈罗夫名字命名的博物馆,其目标之一是“创立对苏联极权主义和抵抗非自由状态的历史纪念”,也经常组织有关的展览。古拉格、萨哈罗夫博物馆与“纪念”协会保持着紧密合作。

  2014年9月24日,俄司法部向最高法院提出应撤销“纪念”协会的诉讼。诉讼认为,“纪念”协会由数十个地方组织合并建立后,没有明确的垂直管理体系。一些地方性的“纪念”协会并没有注册为全俄“纪念”协会的分支机构,很多活动没有出现在全俄协会的官方记录中。由此,协会多次粗暴违反俄联邦宪法法规,并且“无所作为”,按照联邦《社会团体法》第44条,应予以撤销。该诉讼于2014年9月25日通过。2014年11月13日,“纪念”协会向最高法院申请,将审理诉讼时间推迟至2014年12月17日,协会承诺将依据诉讼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整改。2015年1月28日,最高法院审理后认为,“纪念”协会已经消除了存在的问题,对其诉讼予以驳回。俄司法部表示,不接受撤诉,拒绝为修改章程后的“纪念”协会登记注册,并继续清查“纪念”协会人权中心和叶卡捷琳堡“纪念”国际分会。目前,“纪念”协会还在呼吁国内外其他人权组织的道义支持,积极从事保留组织机构的活动。

  2

  “去斯大林化”的目的及特点

  在俄文维基百科中,“清除在斯大林统治时期苏联建立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制度,克服个人崇拜的过程,被称为‘去斯大林化’。这个过程开启了苏联社会生活的部分民主化,被称为‘解冻’‘’”。西方于20世纪60年代在文献中首先使用“去斯大林化”的概念。

  第一波“去斯大林化”浪潮可以追溯到20世纪赫鲁晓夫时代。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开启了苏联历史上“非斯大林化”的第一次浪潮,这个过程历时大约10年。赫鲁晓夫掀起的“非斯大林化”浪潮,以批判个人崇拜为名,全盘否定斯大林,造成苏联共产党思想的巨大混乱,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分裂和打击,埋下了苏联剧变的隐患。

  第二波“去斯大林化”浪潮,始自1987年戈尔巴乔夫在庆祝十月革命70周年活动所作的纪念报告,一直持续到2000年代中期。“去斯大林化”是戈尔巴乔夫改革运动的一部分。20世纪80年代后期,“去斯大林化”浪潮渗透至苏联各个角落,最终导致苏共政权垮台和苏联解体。在叶利钦担任俄罗斯总统期间,有关政治和历史的话语完全为反共产主义的论调所主导;对斯大林的谴责也成为理所当然的矛头指向。

  第三波“去斯大林化”浪潮始于2009年,于德国和苏联互不侵犯条约签署70周年前夕。这次“去斯大林化”的调门明显加强。2010年11月26日,俄罗斯国家杜马出台的正式决议称:“卡廷惨案是依照斯大林和其他苏联领导人的直接命令执行的”。这一表态有着非常重要的突破性意义,标志着第三次“去斯大林化”达到高潮。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莫斯科中心《正反》杂志编辑玛莎·里普曼认为,第三波“去斯大林化”最重要的起因,应该是俄罗斯对西方新推行的和解政策,这推动俄罗斯在某种程度上承认苏联极权主义犯下的“罪行”。“去斯大林化”浪潮可以被视为更加务实的外交政策的一部分。俄罗斯要想与西方和解,在对苏联极权制度及苏联对内对外政策的解读方面,就要向西方的观点靠拢。

  有着共同目的三次“去斯大林化”浪潮,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自上而下,都由时任国家头号领导人发起和推动;都以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斯大林及相关的苏联重大历史事件。这一特点表明,“去斯大林化”的目的就是要否定斯大林,进而否定苏联历史。

  二是奴颜媚骨,都显示强烈讨好西方的姿态,以证明“去斯大林化”是俄罗斯与西方交好的实际行动。尤其是第二次和第三次“去斯大林化”浪潮,是当时国家领导人不惜代价推行亲西方外交政策的重要行动方案之一。

  三是一厢情愿,符合西方意愿的“去斯大林化”,在西方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第三次“去斯大林化”尽管力度最大,但是西方仍不领情。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此前向西方所做的任何妥协和示好均化为乌有。俄罗斯在国际社会的孤立前所未有,西方对俄的经济制裁毫不手软。

  四是独木难支,数次“去斯大林化”都没有众望所至的社会基础,且导致负面后果大于正面效应。尽管三次“去斯大林化”都由国家领导人主导,有着强大的、可具操作性的实践路径,但是,并不为俄罗斯社会所接受。多年的民调结果中,肯定斯大林历史作用的俄罗斯人总有一半以上。而且,也不是所有国家领导人都支持和推行这一政策。普京在谈到斯大林问题时,是持客观而肯定态度的。因此,数次“去斯大林化”浪潮只能在矛盾重重中,非连续地缓慢推进。

  3

  对斯大林双重评价的矛盾性

  2014年9月,当俄罗斯司法部向最高法院提起诉讼,以“无所作为”为理由要求解散“纪念”协会时,很多人感到意外,支持与反对的声音泛起。如何解读斯大林挥之不去的高大形象与“去斯大林化”浪潮翻滚的对立?

  第一,斯大林是独裁者也是伟大领袖。《透视俄罗斯》的专家认为,尽管斯大林在执政期间有明显的犯罪行为,但许多俄罗斯人仍认为斯大林是个睿智的领袖——以铁腕与公正统治着这个国家。据2013年列瓦达中心的调研,俄罗斯以及三个高加索国家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的居民中,49%的人都对斯大林持正面评价,甚至有18%的人表示愿意生活在斯大林那样领导的国度。2015年1月,列瓦达中心以“俄罗斯人想念斯大林”为题的民调显示,俄罗斯人对斯大林持肯定态度达到了近年以来的最高值,52%的受访者认为,斯大林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无疑是积极的”或“比较积极”的。

  列瓦达中心副主任阿莱克斯指出,民众认为,斯大林对俄罗斯的贡献首先与卫国战争的胜利相关。“从卫国胜利60周年以来,俄罗斯人对斯大林的估计更看重他的优点。”越来越多的人记住他的统帅作用,越来越少的人谈论他的负面问题。这是民众反对“去斯大林化”的基本立场。该中心2015年4月6日以“是否建立斯大林纪念碑”为题的最新民调显示,37%的俄罗斯受访者“非常支持”或“比较支持”在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建立纪念斯大林纪念碑,9%的受访者对斯大林持“敌意或生气”态度,6%的人持“害怕”态度,还有30%持“不关心”态度。

  西方盛行的个体主义反抗任何权威及其控制,从这一“普世价值”的极度张扬出发,“纪念”协会人权中心联席主席杨·拉钦斯基对“去斯大林化”解释道:“这不仅仅是个人崇拜问题,也同政府崇拜有关。当人们认为抽象的伟大国家要比公民利益更为重要时,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就无法克服。而我认为,人民利益是政府成功的主要标准。”他还说,苏联时期政府灌输给公众的理念是政府比个人更重要。一心只想着苏联的伟大,人们会忽略为这种伟大付出的代价。

  社会学家奥尔加·克里什塔诺夫斯卡亚认为,斯大林的形象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亲西方的知识分子眼中,斯大林首先是一个暴君和压迫者;但民众记住他的却是——工业化的发起者、拥有伟大成就的领袖、二战的胜利者。这两方面的看法都是正确的,所以才会有矛盾的观点。没有人会为斯大林辩护说,政治压迫是对的。事实是多方面的——斯大林不仅仅是一个独裁者。”

  第二,斯大林对当代俄罗斯具有积极意义,“去斯大林化”于俄罗斯无益。

  俄分析家认为,俄罗斯人的认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关于斯大林在国家历史上的主要角色,两年前在他去世60周年时,互联网上的讨论非常活跃。一些人诅咒他是一个独裁者,消灭了数百万的生命。另外一些人歌颂他的伟大政策,赢得了战争,使国家强大富裕,成为超级大国。双方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尽管彼此都没有说服对方。

  不可否认的是,斯大林对于俄罗斯不仅是重要的历史人物,而且具有现实性。过去的讨论具有斯大林不在场的特点。现在,他出现在各种讨论中,首先是那些与政治局势密切相关的话题。赞扬斯大林及其政策的,就是肯定目前国家政策的人。例如,讨论现实的克里米亚议题,很多人认为,当今国家领导人推动的回归进程并不是随意而为,收回国土正是斯大林的胜利道路。赫鲁晓夫等反斯大林主义者与此相反,他们的所作所为使俄罗斯这些原住居民家园分离、国土流失。

  面对俄罗斯在西方制裁下的经济衰退、生活水平下降,俄罗斯人将怎样承受这些痛苦和负担?对现任国家领导人政策的支持者再次提到斯大林。在斯大林时期,个人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祖国,那是一个成就爱国主义的时代。人们接受这样一种现实和价值观,以个人承受巨大牺牲为代价,实现国家大目标的集体主义行为是值得歌颂的。不像斤斤计较个人享乐的现代消费者那样,认为没有比一块意大利干酪的美味对个人更重要。

  政治学家科斯京康认为,从俄罗斯人的基本价值观看,他们曾经是集体主义的自觉认知者,理解和评价社会情绪需要置于更广泛的历史尺度之下。

  第三,认为“政治迫害”史实应该铭记,这是约三分之一的民众支持“去斯大林化”的依据。

  在多年的民调数据中,曾有约三分之一的俄罗斯人对斯大林持否定意见。“去斯大林化”的主要组织如“纪念”协会、古拉格博物馆、萨哈罗夫博物馆之类的建立,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尤其是当时任国家领导人致力于“去斯大林化”时。这种反斯大林情绪的持久保持和稳定不减,显然有着官方意志的赋予和支撑。

  列瓦达中心的分析说,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年代使斯大林“罪行”得以在俄罗斯民众中广为传播。斯大林去世60周年时,在民调受访者回答“你认为斯大林的死亡与国家的关系”时,只有18%的人选择“失去了伟大领袖和导师”,55%的人选择“停止了镇压和大规模恐怖,监狱释放了数百万无辜的人”。20世纪30年代末,政治镇压受害者的人数有多少?在民意测验中,40%以上的俄罗斯人表示,被斯大林镇压了百万、上千万人;少于40%的人认为,受害者成千上万。如果民众在社会舆论的影响下,倾向于认为斯大林犯的错误超过了他给国家带来的贡献,就会持否定斯大林的态度。

  4

  “纪念”协会遭遇解散危机的背后动因

  尽管斯大林评价持续不衰的矛盾性、极端性,在俄罗斯社会已习以为常,但是,此次历史最悠久的“去斯大林化”组织遭司法部起诉,提请最高法院予以解散的事件,却不多见。这与当下俄罗斯国内外局势的急剧变化密切相关。

  第一,2012年再任总统的普京或悄然阻止“去斯大林化”进程。

  梅普组合,无论谁任总统,其不和谐之处显而易见。对苏联历史及领袖的评价,普京与梅德韦杰夫有着质的差异。梅德韦杰夫以其自由主义、全盘西化的价值观、历史观,总体上对苏联历史和斯大林持极为严厉的批判和否定态度。普京则基于俄罗斯爱国主义的需要以及俄罗斯历史发展的客观现实,一方面承认和谴责斯大林的错误,另一方面则强调苏联在俄罗斯历史上的显赫地位,以及斯大林在苏联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肯定斯大林在国家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梅德韦杰夫支持的2011年2月“关于永久纪念极权主义政权受害者与民族和解”的“去斯大林化”国家项目,包括一系列连续性的措施和步骤。梅德韦杰夫在2012年卸任前,对此做了充分的谋划。

  2011年12月27日,梅德韦杰夫签署命令,要求在2012年3月1日前,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程序提交上述项目的实施建议。这包括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建立全国性纪念馆,在所有大城市建立被镇压受害者纪念碑,出版受害者的纪念图书及各类资料,全方位建立援助受害者的社会机制等。梅德韦杰夫离任后,作为继任总统的普京,有义务继续推进和实施上届总统任期内未完成的项目。

  从形式上看,普京也的确履行了后任总统应尽的义务。2012年5月7日,第三次任总统的普京当天即签署命令,确保跨部门协调工作小组执行项目计划。2013年12月1日,普京再次下令要求有关部门于2013年底之前,制定出该项目下一步的实施方案。但是,不知从何时起,项目的进展情况逐渐无人过问,项目的实施不仅没有实质性进展,已经着手进行的建设也悄然搁浅。例如,曾经是古拉格劳改营的彼尔姆边疆区《彼尔姆-36》纪念馆工程,2013年以来,因得不到联邦到边疆区的财政拨款而停建。紧接着,2014年9月,俄司法部向最高法院提出了撤销俄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去斯大林化”组织“纪念”协会的诉讼。

  显然,梅普两任总统对待“去斯大林化”项目的态度迥异。梅德韦杰夫利用其当政,主导推动的苏俄史上力度最大的第三波“去斯大林化”浪潮,旨在迎合西方的意愿,实现俄罗斯社会生活的西式现代化。普京的价值观、历史观和执政理念,则决定了他不会真正支持和落实对于当代俄罗斯重新崛起有危害的“去斯大林化”政府项目。普京重新主政后,“去斯大林化”项目渐陷困境,实在意料之中。普京或连任两届6年期的总统至2024年,俄罗斯的“去斯大林化”将没有机会再起。

  第二,俄美关系因乌克兰危机交恶,停止“去斯大林化”已成社会共识。

  俄罗斯学者认为,近年来主导斯大林评价基调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俄罗斯之间对抗的显性化。西方总是企图使俄罗斯屈服,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一度俯首称臣。但是现在普京领导的俄罗斯却能像斯大林时期那样,自我尊重,不做让步。互联网上关于“伟大的苏联”、“伟大的斯大林”的光辉形象再次登上神坛——“雅尔塔会议上,丘吉尔跪在斯大林面前,承认他的伟大”,以另一个西方人物影射奥巴马。民调也显示,当面对外部压力时,斯大林很自然地就成为俄罗斯政治家最好的榜样。在那些赞赏今天国家政策的互联网用户心目中,最好的时代与苏联不可分割,斯大林的政策功不可没;而斯大林时代负面的镇压手段则是次要的,在今天的俄罗斯没有现实性。

  俄罗斯外交和国防政策委员会主席团主席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说,俄方曾付出巨大努力与欧盟交好。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除了在政治、经济乃至制度上接近西方(首先是欧盟)外,事实上没有其他选择。俄罗斯一厢情愿地将其走向西方的所有障碍都视为暂时性问题,需要的甚至不是解决,而是等待这些问题的自行消失。俄罗斯将通过自我改变,最终适应如何充当在全球设计中西方分配给它的角色,一个重要的、但不是决定性的参与者,其独立程度取决于俄罗斯在全球经济中非常有限的份额。然而,俄罗斯讨好西方的蜜月竟如此短暂。普京曾试图寻找使俄罗斯融入西方社会的可能性和形式。但俄罗斯很快从亲身的遭遇中觉醒,要委身于为其设计好的小伙计角色,首先得折断自己的手脚。如果西方当初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俄罗斯可能已经成功地与欧盟建立了某种联合关系,体制稳固的较为公平的关系。但现在来看,乌克兰危机使俄罗斯与欧盟名为“战略伙伴关系”的原有模式走到了尽头。

  卢基扬诺夫接着说,俄罗斯是一艘体积庞大而沉重的巨轮,要花很长时间才能驶入新航线,让它掉头也很困难。目前所发生的事情,是俄罗斯转向东方的开始,不光是转向中国,而是转向整个欧亚大陆。这一过程会很长,现在无法预见东向道路的曲折。但重要的是,此次转折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真正的全面变化。这正是2014年乌克兰危机催生的结果。

  爱尔兰记者布赖恩·麦克唐纳说,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人类历史上最为黑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然而,2015年1月,波兰政府却没有邀请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及其领导人参加集中营解放70周年的纪念活动。波兰明确否认苏联曾解放奥斯维辛,认为当时那里是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的前线,是乌克兰人解放了奥斯维辛。当前国际社会诸如此类否定苏联卫国战争历史功绩的虚无主义舆论,使俄罗斯民众越发感到忧伤。在2014年克里米亚回归后,俄罗斯在诸多问题上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冷遇和攻击。尽管民众对普京的支持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一种被围困的心态正在俄罗斯弥漫。克里姆林宫在奥斯维辛纪念活动上受到的排斥或许是最大的侮慢。显然,即使俄罗斯承认卡廷事件中斯大林的“罪行”,欧盟成员国波兰也不会从此与俄永世结好,再无芥蒂。

  全球地缘政治的对抗因乌克兰危机而激化,俄罗斯被迫陷入了对抗的中心漩涡,突变的局势实非俄罗斯单方面所能左右。如果“去斯大林化”有着向西方和解示好的主要目的,那么2014年俄美关系、俄欧关系因乌克兰危机的急剧恶化,已经令俄罗斯无须再试图在这个方面有所表现了。“去斯大林化”是西方最先提出的,也是西方攻击苏联和俄罗斯的永恒基础。俄美关系交恶,俄罗斯自然要从历史人物中寻找不向西方妥协的心理支持,斯大林再次出场。

  第三,俄罗斯对斯大林的评价已经跃上新层面。

  现在俄罗斯民众已经能够一分为二地评价斯大林。俄罗斯民众接受这样一种态度,“反对镇压但不反对斯大林”。如针对“莫斯科市中心将建政治镇压受害者纪念碑”的提议,专家认为,建设纪念碑的决定不会改变俄罗斯人对斯大林的正面态度。因为大部分俄罗斯人都因苏联赢得二战胜利和国家工业化成就,对斯大林持肯定态度。“设立纪念碑的目的并不是反对斯大林,而是纪念遭受镇压的受害者。在整个过程中都尽量不提及苏联领导人。这座纪念碑并不具有反对斯大林的性质”。俄罗斯社会各阶层对斯大林一直以来的矛盾心理,开始在辩证法中找到归宿。

  俄罗斯是一个感性的民族,民众既承认斯大林的伟大,又无法释怀“政治迫害”的事实,尖锐对立的情绪纠缠着斯大林去世60多年的历史,成为如实评价斯大林的瓶颈。如果能够以此开始,将这种无法调和的爱恨情仇合理地解释并消化,不能不说是斯大林评价的重要进步。

  第四,俄罗斯隆重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去斯大林化”难以为继。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俄罗斯决定隆重纪念苏联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俄罗斯国内早已筹备举行大型系列纪念活动,莫斯科、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伏尔加格勒等大城市已经开始了内容丰富的庆祝纪念;俄中两国领导人达成协议,决定共同举办电影展、学术研讨会、文化艺术交流等庆祝活动;俄罗斯还向联合国大会建议,举行隆重的二战受害者纪念会并获通过。普京的多次讲话一再重申纪念活动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15年3月17日,普京在俄纪念活动组委会强调,应坚定不移地维护二战历史的真实性,苏联人民为取得这场战争胜利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不容抹杀。当今某些势力试图篡改和歪曲二战历史,不加掩饰地散布有关战争性质的谎言,恶意中伤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取得战争胜利几乎献出一切的人们。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损害俄罗斯力量,诋毁俄罗斯道德声望,剥夺俄罗斯作为战胜国的地位。由此,国家举办二战胜利纪念活动,将是一项具有本国乃至世界水平的大规模教育和宣传工作。俄有关部门应利用各种机会让民众了解国家历史以及先辈的军事和劳动功绩,培养民众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他们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普京的长篇指示极具指导性。俄国防部网站已设置“胜利五月”专栏,公布反映卫国战争红军将士英勇献身精神的历史文物,多为罕见的独家珍藏老照片和文件资料。“这些信息资料将成为不容篡改历史的强有力证据,这些文献确立了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将成为青年军事爱国主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分。”普京如此高度重视卫国战争70周年纪念,并严肃强调历史不容抹杀、歪曲和篡改,聚焦的仍然是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创造的英雄伟业。美国及欧盟国家对俄罗斯隆重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持消极乃至抵制态度。欧洲高层包括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早已通过决议,将希特勒主义与斯大林主义相提并论。乌克兰紧随其后,最高拉达(国会)在纪念二战胜利前夕通过法案,禁止纳粹和共产党的标志及其思想,违反者将被处以5至10年有期徒刑;同时却认可包括乌克兰法西斯伪军在内的“民族主义者在争取乌克兰独立当中的功绩”。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在纪念二战的一次活动中,竟然把希特勒和斯大林相提并论,说斯大林同希特勒为了肢解和分裂欧洲引爆了二次大战。在如此火爆的国际对抗中,普京和俄罗斯民众岂能容忍“去斯大林化”种种或隐或显的计划、活动,在国内搞“颜色革命”政变的图谋得逞。

  第五,解散“纪念”协会一再推迟,说明问题的复杂性。

  一方面,“去斯大林化”在俄罗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尤其是西化的知识分子通过与国际人权组织的勾连,在美国和欧盟的高度“关注”下,屡屡干扰解散“纪念”协会的事宜。另一方面,尽管俄罗斯最高法院延迟并驳回了司法部的诉讼,但是司法部仍不承认“纪念”协会在程序上的合法性,不排除在适当之时再起诉的可能性。这种缓慢而坚定地沿着既定目标前进的做法,符合普京一贯的行为方式。历史是人民创造和推动的,西化精英组成的第五纵队鼓吹否定苏联国史、苏共党史和斯大林的历史虚无主义,尽管能够兴风作浪于一时,但终将破产。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3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