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平:知青文化研究及其意义
很高兴有机会来到古城西安参加这次全国知青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及知青上山下乡高潮55周年活动。从名单中看到,这次大会除西藏外,大陆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代表参加,特别是香港知青联也派代表参加,确实是盛况空前。这充分说明,尽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经结束将近半个世纪,但我们当年的这些知青激情仍在,对知青生活的怀念仍在,这本身就是对哪些否定上山下乡论调的无言回击。
一、关于知青文化研究的有关建议
(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代人的职责和使命,我们应该无怨无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职责和使命。我们的前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曾经抛头颅洒热血,圆满地完成了他们的职责和使命。我们这代人做为共和国长子,面对祖国的百废待兴,也应该义无反顾地替祖国母亲承担起亲养家糊口的职责,为民族这一大家族的发展壮大肩负起自己应有的使命。尽管我们吃过苦,流过汗,但相较于前辈的流血牺牲,我们的付出可以说微不足道。我们应该为自己曾经的奉献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而不是怪罪和抱怨。知情研究,只有站在这一高度和立场上,才能找到真正的原点。
(二)绝不能用今天的发展否认昨天的奉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三十年”不能互相否定,表明了党中央对前三十年的充分肯定。但时至今日,仍有人试图拿前三十年的艰苦与贫穷来说事。一些知青也连篇累牍地倾诉着当年在农村插队时的艰难困苦,表达着不满。须知,改革开放是在我国建立起完备的国防科技体系和工农业生产体系基础上进行的,没有“两弹一星”和巨大的国防力量,就没有我国几十年的和平发展环境;没有农业基础的稳固,就没有城市工业的大发展;没有健全的工业体系和科技体系,改革就成为空中楼阁,这一切都与我们昨天的奋斗密不可分。不能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语境,第四个馍吃饱后就否认前三个馍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世界多极化和多中心化趋势下以及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高潮中,使整个世界经济进入依靠科技推动的发展快车道。我们这代人正好赶上了这个时代,才感受到今天与昨天的巨大差距。只有清醒地认识这些,才不会因今天的物质丰富就抱怨甚至诅咒昨天的艰辛。
以上两点应该成为知青文化研究的立足点。
(三)抢救知青文化刻不容缓。我们这代人,经历了前后两个三十年和习近平新时代的十年,见证了共和国至今发展的全部历程。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作为上山下乡运动的亲历者和改革开放的全程参与者,我们看问题可能更客观,更全面,思想也更成熟。但我们大都已到古稀之年,有的甚至到了耄耋之年。因此,如果不趁我们的大部分人头脑尚清,精力尚济,全面总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功过得失,估计用不了十年,这笔中华民族史上前无古人的独特遗产,就不会有人重视。即使后辈有研究者,也与我们这些亲历者的思想、观点、感受完全不同,结果自然也会完全不同。为此我们应该共同呼吁,总结知青文化,提炼和弘扬知青精神,已经刻不容缓,以期引起各方面的充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