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命运共同体”形成之前,中国援非是如何开展的?

2024-09-07 939 0
作者: 刘烨 来源: 食物天地人

  导 语

  近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正在北京举行,中国将和非洲各国一起继续推动全球南方国家走向现代化。

  刘烨老师的这篇文章回顾了六七十年代中非关系的历史。我们发现,中国和非洲的几内亚、赞比亚、坦桑尼亚等国原本彼此非常陌生,这几个国家是在社会主义性质的工业生产过程中认识彼此、理解彼此的,也是在这一共同的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锻造了社会主义非洲、社会主义地缘政治和国际秩序的。在社会主义性质的劳动生产中,中国和非洲国家共同培养了当地的产业工人,创造工人阶级自力更生的力量。这不仅是对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挑战,也是对社会主义内涵的丰富。

  本文是旧文重发,原文是刘烨老师2020年做客诚食讲座时的文字整理稿。四年来,作者有一部分观点已有新的发展,在这里暂不调整。

  作者|刘烨(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

  责编|剪识、侯农、大明

  后台编辑|童话


图片

  中坦建设者清除修建铁路途中的拦路石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网

  感谢各位来听我的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基于我的博士论文和近来一些关于现实问题的思考。

  我们似乎对时至今日的社会主义的判断总是略显单薄。如果仅依赖左翼脉络中的经典知识以及所带来的概念化的构想,我们可能无法把握社会主义实践在整个20世纪当中的高潮和退潮(及今天再次浮现的幽灵)是怎么回事。

  为了能更完整地理解社会主义,我想回到毛泽东时代中国援助非洲的历史现场,梳理社会主义政治的空间线索是怎样在“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理想空间”之外展开的,社会主义是怎样面对一个全新环境的。就援建而言,是怎样在具体的关于生产方式和生产政治的探索中突显关于世界构成的另一个维度的想象问题的。

  

  热带:历史-地理区域的生产

  我把热带称为一个历史-地理区域。实际上它是在历史当中生成的,而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地理概念。我们知道,它大致上指的是南北回归线之间的一个广阔区域,占到了整个地球面积的40%。但当中有很多的差异,如果是山地,就不是典型的热带地理气候。

  从空间来看,可以看到热带作为一个自然地理概念;在政治和社会意义上,其实是和第三世界、亚非拉、殖民地,或发展中国家、全球南方,是高度重合的。这个重合本身不是一个巧合,而是反映了热带的整个地理自然的机制,某些特殊属性,使得这部分区域从一开始就被卷入了整个殖民史和帝国史的过程。

  这个过程当然要始于较早的如大航海时代以来的几百年历史,它造就了今天对热带标签化的理解,比如说热带水果。其他地方都有水果,比如说西瓜,但没人把它叫做温带水果。但热带的作物会被赋予统一的标签,它是我们一个过于五彩缤纷的世界,像花衬衫。

查看余下9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