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社会艺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身份转换与形象重塑
摘要:旧社会艺人向文艺工作者的身份转换,是观察新中国塑造社会风尚的重要视角。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旧社会艺人及文艺工作进行了全面塑造。通过实施一系列方针、政策,广大旧社会艺人对自身存在的不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增强了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变被动为主动、由勉强到自觉进行自我改造。由此,全社会形成了对“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认同,文艺工作者从过去遭人鄙夷的“戏子”身份中解放出来,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劳动人民一部分,实现了身份转换与形象重塑。梳理旧社会艺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身份转换、形象重塑的过程,可为坚守新时代文艺的人民立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历史镜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采取一系列措施,在稳定社会政治秩序、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努力涤荡旧社会的污泥浊水,不断塑造社会新风尚。广大旧社会艺人通过亲身实践和新旧社会对比,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增强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变被动为主动、由勉强到自觉开展自我改造,以自身独特方式积极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全社会初步形成“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认同,实现了身份转换与形象重塑。旧社会艺人向文艺工作者的身份转换,是观察新中国塑造社会新风尚的重要视角。笔者不揣浅陋,拟对旧社会艺人身份转换与形象重塑的历史脉络以及中国共产党相关政策、方针做一梳理,并就其成效做简要评价,以期为新时代更好发挥文艺工作者作用,坚守文艺的人民立场,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历史镜鉴。
纵观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新中国成立前后旧社会艺人群体身份改造、形象重塑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艺方针政策进行评析,认为“在党的文艺工作方针政策指引下,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工作取得了伟大成效,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为改革开放后的文艺事业的繁荣进步作出了奠基性贡献”。这类研究通过社会革命视角,以“扫盲运动”“下乡运动”等具体社会运动作为研究切入点,探析中国共产党改造艺人的措施。
二是在全面抗战时期(包括延安根据地建设)、解放战争时期等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梳理、探讨中国共产党对旧社会艺人的教育与改造,如以“流动艺人”问题为切入点,论述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在政治变迁视角下中国共产党对于“文艺工作者”的具体措施。
三是以地方戏曲或地方剧院、影像作品的历史变迁为切入点,以此折射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工作者”的改造,如《步入戏曲:新文艺人的改造——以20世纪50年代河南豫剧院三团为中心》《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塑造——以1949年至1966年的影像作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