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与茅台酒的故事
自古以来,酒就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能取得战争的胜利,鼓舞激励士兵英勇杀敌,大凡交战双方的将士,都会在出征前痛饮壮行酒,胜利凯旋之后还要狂饮豪喝以示庆贺,这种军中酒文化的古老习俗一直从古传承至今,也在我们红军队伍中得到了延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是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它有别于中外任何一支军队的根本就在于它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无疑决定了这支军队能够战无不胜勇往向前的行动支撑就是红军战士高度的政治觉悟和严格自觉的纪律,而不是物资的刺激或激励。八十多年前,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在被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情况下,为了达成迷惑调动乃至甩掉敌人之目的,实现跳出敌人包围圈的战略企图,也刻意地把这种古老的军中酒文化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一回。
左倾教条错误路线的领导,不仅使中央红军丢失了根据地,又导致了自长征以来,不但未能摆脱敌人的追剿,还一步步地将其推向了随时都有可能被剿灭的险境之中。为了能保住红军的有生力量,尽管他们不怕牺牲英勇作战,连续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也付出了人员损失过半的惨痛代价,但还是未能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一筹莫展的李德和博古,面对失败,不总结分析原因汲取教训,仍不顾实际地坚持要去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硬要往蒋介石设下的口袋里去钻,在此十分危机的情况下,由于广大红军指战员据理力争,强烈要求改变错误的进军方向,迫使其不得不采纳毛泽东等人的建议,在通道转兵,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军事路线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全军上下欢欣鼓舞,部队面貌也为之一新。尽管时下的局势依然严峻,中央红军仍处在几十万敌人的包围之中。如果不能尽快地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而继续与其无休止地纠缠打下去,不但消耗着有限的国防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被敌人拖拽着腿脚而无法北上,党和红军北上抗日的使命任务和战略目标将不能实现。这使得毛泽东不得不从中国革命之长远战略着眼,从红军当下的困境着手,谋划着上演一出能尽快跳出敌人包围圈的大戏一一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的目的就是要调兵,调蒋介石的兵。红军经过四次的反复渡河,就是要给刚愎自用的蒋介石制造出一个红军已经无路可走,只能北渡长江的假象。毛泽东的神来之笔,使许多红军指挥员一时看不透其中的玄机,连林彪这样的军团长都没有看清不能理解,认为不走弓弦走弓背,要拖垮部队的。为了将红军要北渡长江这出假戏唱真,中央红军在三渡赤水之前经过茅台酒乡的时候,中革军委就要求各部队,要利用酒乡的美酒,不但要尽可能地改善部队的伙食,让大家吃饱吃好,还要有意虚张声势,大张旗鼓的造势迷惑敌人,制造出部队都在喝“出征酒”要决心渡江的假象。许多干部战士乃至军团一级的领导都在此饮了酒,而且喝的还全是正宗的茅台名酒。在军情如此紧迫的情形之下,能让这么多红军指战员在行军间隙亲身感受一次只有在过节的时候也都不一定能享受得到的特殊待遇,实属罕见,留下了红军长征史上一个有趣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