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谈|《黑与白》和刘继明的知识分子叙事
主持人:乔麦(大学学报编辑、现当代文学硕士,在读社会学博士)
与谈人:朱亚芳(文学硕士、《左翼文学评论》编辑)
小卓(在读研究生、曹征路-刘继明研究中心秘书)
学术指导: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征路-刘继明研究中心主任)
时间:2023年8月8日
乔麦:在切入正题时,我们先梳理一下刘继明的知识分子题材创作。
文学界有一个普遍的认识,刘继明以写知识分子见长,他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创作的文化关怀小说,几乎都是写知识分子的,我读本科和硕士时,看到丁帆先生主编的《中国新时期文学主潮》以及其它几部当代文学史都曾给予过较高的评价。直到今天,刘继明在新时期文学史上留下印记最深的还是他的文化关怀小说,如《海底村庄》《前往黄村》等,已经成了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他本人也被视为一个具有浓厚知识分子气质的作家。评论家李云雷认为,在当代文坛,刘继明和韩少功、张承志是少有的几位具有思想能力,能够对思想乃至社会问题发言的当代作家。这个评价应该说是中肯的。亚芳,你怎么看?
朱亚芳:我最近在读《刘继明文集》,我觉得,如果说“文化关怀”是刘继明创作的第一个阶段,“底层写作”则可以视为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虽然刘继明也创作出了《放声歌唱》《小学徒》和《我们夫妇之间》等一批较有影响的作品,被誉为“底层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但他本人似乎评价并不高。如何评价刘继明这一时期的创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湖北大学的阳燕老师曾经在《论刘继明的新左翼小说》中指出:“如果我们认为刘继明早期的《海底村庄》、《蓝庙》、《前往黄村》等小说以知识精英(诗人、历史学家、音乐家等文化人)的彷徨和坚守来阐释和呼应人文精神的价值意义的话,体现出一种浓厚的文化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倾向,在转向底层叙事的时候,刘继明的目光开始转向普通人、平民、小人物,既关注他们的具体的现实生存,更关注他们的精神困境和心灵挣扎。体制变革、市场经济给人们的精神与心灵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从单纯的苦难展示到深入的精神和历史开掘,刘继明的底层写作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更深远的境界。”这个分析是精准的,但我稍有不同看法:在所谓的底层写作时期,刘继明并不只是写底层平民,而是延续了文化关怀时期对知识分子的关注,只不过不再像文化关怀时期那样,将知识分子放在一个封闭的精神空间书写,而是放到同社会各阶层同等的境遇中叙述,以揭示出更加复杂的社会现实。中篇小说《启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曾经的右派作家如何从启蒙精英堕落成资本权贵的的过程,发表后被《小说选刊》转载,还选入了《2012年中篇小说年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