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的希望是青年,青年的力量是行动——读《黑与白》有感

2023-12-04 1214 0
作者: 雷德 来源: 微博

  自从精英们垄断话语权,舆论场上便听不见了工农群众的声音,社会底层表达诉求的方式只剩了无声的抗议,我们期待着死寂般的沉默之后是火山般的猛烈爆发,然而沉默之后还是沉默;思想界里很难听到革命左派的声音,进步人士提出主张的途径只余下激烈的争吵,我们期待着无休止的争吵之后是同志式的紧密团结,可争吵之后还是争吵。

  苦闷太久,我们便开始质疑:人民大众还有被唤醒的可能吗?左翼进步力量还有团结起来的可能吗?

  正是在这时候,我读到了刘继明老师的长篇小说《黑与白》,从中看到了刘老师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观照,他在完成这份“时间的证词”的同时,也饱含热忱地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前途做了肯定的回答。特别是由田青青、梁天这两位青年的人生价值选择,让我们看到:改变的希望是青年,青年的力量是行动。

  田青青出生于凤凰岛,年幼时父母亲便先后到南方打工,从此音信全无。在凤凰岛小学做民办教师的姑姑田芳养育着她,田芳遇难后,田青青在凤凰岛小学老校长扶持下,靠乡亲们和王晟的接济读完中学,后来考入了东江大学新闻系,结识了同在东江大学读书的梁天。梁天的父亲宗天一因帮岳父打理小煤窑而发迹,生意做大后便抛妻弃子,生命垂危时方才回归家庭。梁天靠着母亲梁红隼的独自养育和姑姑顾筝的学业指导,在像姑姑一样读东江大学法律系的梦想指引下努力学习,终于如愿以偿。相似的家庭出身和人生经历赋予了他们同样的底层情怀和阶级认同。于是,两人不约而同地加入了马克思主义读书会。

  相比于梁天“为了考试过关”而加入马会的目的“单纯”,田青青“为了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则更能反映青年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从中学开始接受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大学期间还要学习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的课程,然而,正如书中会员们的讨论时所说:“越学习,对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却越糊涂……”我想,这句话说出了不少还对政治有所思考的青年的心声。

  会员们的质疑说明他们在思考,青年们总是长于思考和质疑。这也说明了青年们还在相信着马克思主义,或者重新转向马克思主义的说法会更精确一些。马会,这一一百多年前李大钊等革命先驱们为宣传马列主义和为建立中国共产党做准备而创建的学生组织,如今在高校里重新出现。在马会中,田青青和梁天投入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争辩和寻找底层出路的实践、探索中。

  今天。不少专家学者仅仅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和研究对象,别有用心者则忌惮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在青年思想中扎根、生长。然而,青年们追求真理的脚步不会停止。我们不会自满于了解理论,希望将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了解当代工人阶级的现状和出路。田青青和梁天同样如此。在《雇佣劳动与资本》的读书活动中,田青青问道:“可我们中间有几个人知道,今天的工人每天工作几小时,每一天、每个月能挣到多少工资?工厂从他们身上榨取了多少‘剩余价值’呢?咱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能不能把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和马会的学习同当今的现实结合在一起……”她的疑惑引来了马会“理论家”的批评:“可咱们毕竟是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田青青更疑惑了,她反问道:“考出好成绩为了什么呢?难道就是为了考研或找个好工作吗?”梁天听了田青青提出的问题和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结尾的一段话后,“心里一直清晰坚固的人生目标变得模糊摇摆起来”。我相信,田青青的话也是我们拒绝做“利己主义者”的青年们的疑问,梁天的感受也是我们想要有所作为的青年们的想法。我们像田青青和梁天一样,小时候便被家长教育好好读书才能改变命运,被老师教育不读书就只能像父辈那样做个农民,我们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上,的确,比起学习上“不努力”的发小们,我们上了好的学校,找了好的工作,读书改变了我们的命运,可被命运抛弃的发小们呢?他们是因为不努力,还是因为无处不在的比例注定“淘汰”掉一大批人?或许我们只是因为被规训得符合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得标准而运气好地被选中了。在受到更好的教育、完成了曾经的那个读书目的后,我们不禁问:当下,我们读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是否应该超脱于个人主义外去做些什么?我们能做些什么?

查看余下4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