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军事学“开山之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引读提纲
序言: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光辉著作,是毛主席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中国革命战争的光辉指南,是毛主席第一部完整的军事著作,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部最系统、最完整、最全面、最深刻论述战争问题的光辉著作,是世界军事理论史上第一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而又完整的论述战争问题的光辉军事著作。
本文是对这篇光辉著作主要内容的引读提纲。谨以本文呈现主席这部光辉著作的主要观点,方便读者理解主席这部光辉著作。
第一章、如何研究战争
(1)战争规律是发展的
战争规律——革命战争规律——中国革命战争规律(普遍——特殊,共性——个性)
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阶级产生以来就产生的,用以解决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政治集团间矛盾的最高形式。战争受政治支配,服务于政治,是流血的政治。
革命战争、中国革命战争都有特殊指导规律。主席指出,我们必须反对照抄反动军事学校条令、反对照抄苏俄革命经验,反对照抄北伐战争的经验。中国革命战争要中国共产党的同志们用自己的办法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
战争有时间、地点、条件差别。在不同历史、不同性质 、不同地域、不同时代,战争规律也不同——要着眼特点、着眼发展,反对教条主义。
对于指导员来说,从指导小兵团到大兵团、一地方到多地方,都是进步。因为敌我双方技术、战术、战略等发展变化,一个战争中各阶段的,情形也不同,不能局限于一定兵团、一定地方和战争发展的一定阶段,要从一切变化的实际出发。一切战争规律是发展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2)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
用革命战争才能消灭反革命战争,只有消灭了剥削、消灭了剥削阶级、实现共产主义在全世界的最终胜利,才能消灭战争。
(3)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
凡属带有照顾各方面、各阶段性质的问题,都是战争的全局的问题,是战略学任务。战略是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懂全局才懂局部,局部服从全局。战争胜败首要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关照的好坏。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一着”,就是“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全局由局部构成,一些局部的连续胜利和失败有时对全局胜负不起作用。关乎全局的一个或几个战役的生负,会对最终胜负起决定性作用。要首先要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全局上面,依据实际情况,照顾大小兵团的组成、两个战役间关系、各个作战阶段关系、敌我双方全部活动变化……
战役和战术领域工作者也要有全局意识。师与团营关系、连排动作关系都是实例。重心要放在对全局最有决定意义的动作上。全局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作战时选择的突击方向和突击点以及其他各种任务,要按不同的实际情况去规定。(例如:给养丰富时战士不要太饱,给养不足时战士不要太饿;白色区域极度保密严防走漏消息,红色区域走漏消息问题则不置于最重要;高级指挥官有无参加前线战斗必要的情况,要视情况而定;军事学校和民众大会有不同的主要矛盾。)
一个原则:注意关注有关全局之重要关节。
战略意识、全局意识所关注的各类联系:①敌我关系各战役②各作战阶段关系③有关全局的某些部分④全盘情况中部分特点⑤前后方关系⑥消耗与补充、作战和休息、集中和分散兵力、攻和防、进和退、隐蔽和暴露、主攻和助攻、突击和钳制、集中和分散指挥、持久和速决、阵地战和运动战(作战中各种战法的辩证关系)⑦本军和友军、各种兵种、上下级、干部和兵、老兵新兵、高级下级、新老干部、红区白区、新老区、中心区和边缘区、冷热天气、大小兵团、正规军和游击队⑧消灭敌人和争取群众,扩大红军和巩固红军,军事工作和政治工作,过去、现在和将来各情况任务,固定非固定战线、国内战争和民族战争、不同的历史阶段……
(4)重要的问题在善干学习
方法:熟识敌我各方面情况,找出行动规律,应用于行动。不犯错、减少犯错的关键——主观尽力符合客观。例:攻击敌人阵地某一翼恰好是其薄弱处,时机适合、预备队使用时间合适、各种战斗处置和战斗动作于我有利、主客观相符合。(注意:只要大体符合已不易,因为现实是多变的。)
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判断来源于周到、必要的侦察和对各种侦察材料联贯起来的思索。(大量详细调查研究→去粗取精、去为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制定计划)正确研究敌我关系。
反对将军事计划建立在热情、片面、表象基础上,这样极易受敌引诱;应该建立在必要侦查和敌我情况及其相互关系的严密思索基础上。制订军事计划建立后,如果和实际情况不符合,就要部分或全部的改变计划,一切从实际出发,摸熟敌我部队脾气和各条件(政治、经济、地理、气候等等)。既要尊重书本的军事规律,又要从自己经验中考证发展规律,上升到理性认识,增加自己特有的东西。
读书、实践都是学习。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也是学习,“知己知彼”就是要详细调查敌我内在情况。指导员要有驾驭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关注事情的变化状况。
第二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资产阶级软弱、妥协性严重,自私自利,担当不了革命领导责任。
农民等小生产者占中国人口多数,是主力军,需要先进力量的正确指导。
最先进、最彻底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有责任领导革命。(共产党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对民族资产阶级联合又提防,孤立、打击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
要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绝对领导权,坚持党指写枪,不要军阀主义和投降主义,这些是血的教训得出的结论。
在与国民革命时的右倾、土地革命时期的三次“左”倾及一次破坏纪律的右倾斗争中,党和红军更强大了。既要防止“左”倾盲动冒险,又坚决、严厉反对右倾投降主义。
第三章、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
(1)了解特殊性的必要性
正是拒绝了解特殊情况、拒绝尊重红军自我实践经验、忽视敌人的变化,轻视敌人力量,违反了马克思主义具体分析具体情况的科学态度,才会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中国革命战争特点
①经历过大革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情,基本规定了中国革命特殊的政治路线和军事战略战术。(详情见主席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②敌人的强大:敌人是力量比红军雄厚、拥有世界上最多数量的常备军、占据大城市、有帝国主义大量的科技和经济支持。
③红军弱小,完全独立自主,占据敌人力量较弱的乡村。
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中大多数人民对我党的大力支持。
1和4规定: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可以胜利,敌人是落后的、必然灭亡的;2和3规定:敌人是强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持久的。
(3)由此产生我们的战略战术
进攻时反对冒险主义
防御时反对保守主义
转移时反对逃跑主义
反对红军的游击主义,承认红军的游击性
反对战役持久战和战略的速决战,承认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的速决战
反对固定的作战战线和阵地战,承认非固定的作战线和运动战
反对击溃战,承认歼灭战
反对战略方向的两个拳头主义,承认一个拳头
反对臃肿大后方,承认小后方
反对绝对的集中指挥,承认相对的集中指挥
反对单纯军事观点和流寇主义,承认红军是中国革命的宣传者和组织者
反对土匪主义,承认严肃的政治纪律
反对军阀主义,承认军队“三大民主”和严格军事纪律辩证统一
反对不正确的宗派主义干部政策,承认正确的干部政策
反对孤立政策,承认争取一切同盟者
反对把红军停留于旧阶段,坚持把红军发展到新阶段
第四章、“围剿”与反围剿”
十年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敌“围剿”、红军反“围剿”,反复攻防、进退是形式,而内容则不相同,规模越来越大、情况越来越复杂、战斗越来越激烈。
局部的失败不代表全局的失败,只要红军力量还在,坚特了群众路线和正确战略战术,就不是彻底失败。敌人内部官兵不一致、没有群众支持,像红军一样长途转移,则敌军必败。
1930年立三路线和1931-1934年左倾机会主义,都是盲动冒险行为,单纯进攻大城市,命令全国“武装城市暴动”,反对诱敌深入作战方针和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法,是教条照搬苏联经验的表现。
只有在“围剿”和反“围剿”斗争中战胜敌军,先扩大农村力量,才能最终胜利。避实出虚,生根发芽;以已之长,攻敌之短;集中优势,各个击破。
第五章、战略防御
(1)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
以往失败原因:①轻视敌人,不顾敌强我弱事实,因一时兴起而一味进攻,反对必要的防御和退却,没有防御警惕。②和轻敌相反,有些人太看重敌人,一味妥协,采取非必要退却方针,保守主义、逃跑主义色彩浓厚,畏敌如虎,节节设防,不敢诱敌深入。积极防御是攻势防御,消极防御是单纯防御。
积极防御的基本方法: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在运动中各个击破敌人。在保卫革命根据地和保卫中国的口号下,我们能够团结大多数人并肩作战,反对侵略压迫。在我方有绝对优势的局部,我们应该不给反动派喘息的机会,趁机打个措手不及,而不能轻视敌人,放松进攻。然而,敌人优势情况下,必须采取防御态度。
(2)反“围剿”的准备
①反对仓促应战,反“围剿必须有准备、有把握——注意计划性!
②军事上准备退却,政治上准备退却的动员(计划、军心上做好退却准备)
③选择合适的时间(不过早不过晚),坚持适度原则,断定时机要从敌我双方情况、关系和敌人政治、军事、财政、社会舆论中分析,足够估计力量,不夸大、不在宣传中弱化,两害权衡——宁可过早而不过晚做好征集新兵、财政和粮食等物质准备以及处决叛徒——做最困难准备。
红军要向有利方向退却,不要离进攻处过于远,不要使红军疲劳,这时红军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创造战场(吸引敌军,“致人而不致于人”)、征集材料、扩大兵力、训练军队的计划上。政治动员必须明确、坚决,要告诉军队、人民关于敌人进攻之必然、迫切、危害、弱点,及红军优良条件,紧密依靠群众封锁敌人信息、补给,使敌人上当,除军事机密外,政治动员内容必须公开。人员补充、财力和粮食补充,要精确计算、安排。
(3)战略退却
战略退却,是劣势军队处在优势军队进攻面前,因为不能迅速击破其进攻,为了保存实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有计划战略。两个拳师打拳,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其势汹汹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往住被退让者击败。(后发制人,诱敌入套)
①主席以《曹刿论战》为例,讲述了战胜强敌的基本方法:1、战前政治准备(取信于民)2、利于反攻阵地(长勺)3、利于反攻时机(彼竭我盈)4、追击开始时机(车乱旗靡)
②游击十六字原则: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以诱敌深入方针为指导。这个方针包括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两阶段。战略防御包括战略退却和战略反攻,战略进攻是反攻的发展。在实践上,违反“诱敌深入”作战原则,在敌强我弱条件下采取冒险主义的办法,已宣告失败。“诱敌深入”,即战略守势作战,先避不利决战,成果制造和发现有利的情况再求决战。
③战略退却目的:保存力量,准备反攻(强敌占优势,若不退让一步,则必危及实力的保存)
④准备反攻:选择、造成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若干条件,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然后进入反攻阶段。(条件:积极援助红军的人民;有利的作战阵地;红军主力的全部集中;发现敌人的薄弱部分使敌人疲劳沮丧、使敌人发生过失)
⑤人民援助:对于封锁消息、侦察、运输、参战等事,中心区人民更适合完成,所以“退却终点”要选在群众基础好的地方。
⑥阵地选择:退却军队能够选择自己所欲的有利阵地,使过攻军队不得不就我范围。(条件:人民支持配合、敌人疲劳或犯错、敌人缺乏战斗力——拣弱的打——需要一个侦察的过程)
⑦兵力配置、应用:除地方部队和钳制兵力外,突击兵力以全部集中为原则。敌人向我进攻,红军争取退却在根据地中部或其前后,集中兵力。具体方法:进攻之敌占绝对优势时,要等敌人深入根据地。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减弱敌战斗力;养精畜锐,敌疲我打,以逸待劳,制造我军的相对优势。“避其锐气,其惰归”。造成和发现敌人过失,要“示形”,通过“声东击西、声西击东”使敌人犯错。
⑧决定退却终点,须以整个形势作为出发点。局部形势服从全局,在认清利弊之后,才能选择阵地。反攻的开始必须计算到之后的变化,局部反攻要联系全局形势。观察局部和整体联系,在关建局部反攻,从敌我双方所具各条件分析。在有利于全体的局部退却终点,以根据地内前、中、后为常见,也有可能在其外的前、侧、后。前提:集中兵力绝对优势敌人薄弱、有利于反攻全局。
⑨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打破“围剿”、实现根本战略目的为出发点。存人失地,人地皆得;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反对小资产阶级革命急躁病,要从长远出发、从全局出发,敢于做局部的损失,换整体胜利。
总结:及时退却,使自己完全立于主动地位,这有利于到达退却终点后,整顿队伍,以逸待劳地转入反攻(宜早不宜迟,反对仓促),建立坚实根据地,实行必要时的战略退却,是必要的。战略退却的全部作用在于转入战略反攻。(内部矛盾性)
(4)战略反攻
造成有利于我的形势后,关键在于如何依据形势取得胜利。反攻阶段有利条件可能是退却阶段已有的条件发展扩大,也可能是新的条件。(前者如敌犯错、疲惫,后者如敌人有战役性战败)被动者会极力发挥相对优势,胜者会极力增加有利条件压制敌人。
反攻原则:在敌人进攻时用。
进攻原则:在敌人防御时用。
(5)反攻开始问题(慎重初战)
毛主席以五次反“围剿”战史为例,论述反攻需要的条件。
第一次:敌我10:4(5:2),敌以非蒋嫡系为多,我军集中优势,选择关键(前线指挥处)——敌弱、易隐蔽、易伏击敌人、不易走漏消息。于是我军集中兵力攻击、歼灭和其他敌人联系弱的张辉瓒师,实现中间突破,使其余分散之敌撤退。
第二次:敌我20:3,敌步步为营、以非嫡系为主,我军“钻牛角尖”,深入敌人侧后,捡着弱的敌人突袭,自西向东突击,扩大根据地,“横扫千军如卷席”,同时征集物资(选择从敌弱的地点向东打,利用了敌兵力不统一、联系差)。
第三次:敌我30:3(10:1),敌长驱直入,欲压迫红军于赣江而消灭。差距悬殊,红军在诱敌深入的流动中集中兵力,在敌人发觉时立刻改变计划,令少数力佯动,乘敌之隙向东突围。在包围圈外拣弱突袭后,又由东面乘敌之惊回到西面集中,以逸待劳,此时西来东去的敌军已极度疲惫,只得退却,我军乘机拣弱追击,扩大战果。
第四次:敌分三路向广昌进功,西路两师暴露于我面前,且迫近我之集中地,因此我成功先打西路两师,对敌军各个击破。
第五次:我军以弱势兵力盲目对抗敌人优势兵力,被毛主席形象的比喻为“乞丐和龙王比宝”,压制毛主席的战略战术。博古等人盲目听信李德观点,犯了进攻时冒险主义、防御时保守主义、撤退时逃跑主义的错误。
综上,反攻条件:①慎重初战,务求胜利,必须敌情、地形、人民等条件,都有利于我,不利于敌,拒绝性急快打、贸然进攻,防止主动权丢失。不打无准备无把握的仗。②初战计划必须是全战役计划有机序幕,必须有利于全局。③在一个战略阶段内还要想到下一战略阶段的文章,想到反攻胜利或失败后的准备。
(6)集中兵力问题
军事指导者首先需要独立自主组织和使用自己的力量,被动常有,重要的是要迅速恢复主动地位——最重要是保存和集结最大而有活力的军队。防御战中,我军的行动,形式上被动,内容上主动(完全有计划的战略退却形式上被逼无奈,内容上是保存军力待机破敌,诱敌深入,准备反攻)。
1、改变进退形势——过去敌进我退,要想我进敌退,需集中优势各个击破敌军。2、改变攻守形势——集中兵力才能达到反攻目的。3、改变内外线形势——将敌军对我的一个大“围剿”变成我军对敌的多个小围歼,在战役上、局部上以十敌一,要坚持集中优势,反对分散兵力的军事平均主义。力求集中实力打其一路,战略以一敌十,战术以十敌一。集中歼敌一路,也有利于打乱敌人计划。4、主张集中兵力和主张人民游击配合作战。5、集中兵力是建立在对于战场作战的绝对或相对优势原则上,对强敌、紧张形势下以绝对优势兵力作战,对弱敌、在非紧张情况下以相对优势兵力作战。6、相对劣势兵力用来牵制一翼,集中突击另一翼,一些不足兵力可以用来牵制、袭击。
(7)运动战(没有固定战线)
战争、根据地有流动性,根据地建设等工作也有流动性,要做好准备。毛主席将运动战通俗解释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主席指出:要承认红军的游击性,以此为优势。
什么样的敌人不能打?当面敌人兵力过多,敌人占优势的时候不能打。当面敌人虽不多,和其他大量敌人却比较近的时候不能打。不孤立、阵地巩固的敌人不能打。打而不能解决战斗,不好再继续打。不拒绝有必要、可能的阵地战(钳制、我占优势)。承认游击性,又要集中、有纪律、工作周密,有正规性,也应逐渐减少高级阶段所不必要的游击性。有计划,和灵活性相统一(计划+灵活——促成主动),注意正规性发展。
运动战注意点:侦察、判断、决心、战斗部署、指挥、荫蔽、集中开进展开、攻击、追击、袭击、阵地攻击、阵地防御、遭遇战、退却、夜战、特种战斗、避强打弱、围城打援、佯攻、防空、处在几个敌人间、超越敌人作战、连续作战、无后方作战、养精蓄锐之必要……
(8)速决战
原则:战略持久战,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
局部战役和战斗绝不能陷入僵峙,这样会严重消耗实力,而全局必须持久,因为反动势力雄厚,受国际反动势力极力支持,国内独立自主的革命注定持久,敌强我弱,战胜敌人只有在扎根敌人薄弱环节的长期斗争和发展中有计划稳步实现。
“围城打援”目标不是围城,而是打援(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对被围之敌持久,对被我打击之援敌速决战略防卸时钳制据点固守调动敌军、战略进攻时打孤立无援之敌,有时也会持久,这并不妨碍主的速决战。
不能打无把握仗——速决主要条件:准备充足,不失时机,集中优势,包围迂回战术,良好阵地,打运动之敌或阵地不固之敌,打破一次“围剿”是战役性的,不可持久,要速决。一般速决原则下,反对不正当急躁,要有而心。
力争缩短全战役时间,务期在内线消灭敌之有生力量、迅速解决“围剿”以外,当“围剿”已证明天法在内线解决时,应该使用红军主突破敌之围攻线,转入我之外线即敌之内线去解决这个问题,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威胁敌之根本重地,向广大无堡垒地寻求作战(“打到外线去”,转移矛盾,攻击敌人的战略要地)。
(9)歼灭战
在敌强我弱状态下“拼消耗”,被毛主席比喻为“乞丐和龙王比宝”。所以主席强调——歼灭战才是作战基本方针、伤敌十指不如断敌一指!只有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才能打破“围剿”、发展根据地。主席强调,歼灭战和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包围迂回战术是同一意义。
人民支持、阵地合适、拣弱的敌人打、突袭,都是必要条件。我们既要建立自己的军事工业,又要通过歼敌来缴获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