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元仁:弘扬延安精神,坚持《青年运动的方向》
【1939年5月4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各界青年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大会上发表题为《青年运动的方向》的讲演。】
延安是确立毛主席在全党领导地位,把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地方。延安精神,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同国内外阶级敌人进行不屈不饶的斗争中形成的。延安时期毛主席写的《青年运动的方向》提出的知识青年走和工农相结合道路,是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工农群众始终占绝大多数,是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只有和他们结合在一起,才能知道他们的利益所在,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实现“初心”,完成“使命”。因此“他今天把自己结合于工农群众,他今天是革命的;但是如果他明天不去结合了,或者反过来压迫老百姓,那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了。”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充分肯定了《青年运动的方向》并且指出“至今仍有重要意义”,指出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抵制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发扬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现代化建设贡献一切的艰苦创业精神。”并且表扬了当时上山下乡走和工农相结合道路的知识青年:“正是由于全党和广大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知识分子、知识青年和干部的共同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社会主义时期的上山下乡,只是“五·四”运动以来,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的一种形式,每个不同历史时期,知识青年走和工农相结合的形式是不同的(以前不一样,今后也必定不一样),取决于与当时需要解决的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但走和工农相结合的实质从来没变。每一个不是口头上,而是思想上真正信仰共产主义的人,应该按照《共产党宣言》指出的,“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进行分析,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抛弃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基本观点,仅仅凭个人的感受,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用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来分析,只会得出违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这是我们必须避免的。
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为了促进农业发展,改变我国当时农业落后,否则无法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解决“不挨打”的问题。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