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友之家的十年
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是08年5月1日正式开馆的。我是2010年来的北京。来的目的就是参加工人大学的培训学习,主要是想学习电脑知识。在学习期间发现,电脑知识虽是重点,但不止于电脑的学习,也有很多副课,法律学习、小组学习、社会认知等各种课程,周末还有实践基地。而皮村就是我们每周要来一次的地方,通过实践,了解到皮村有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社区工会、同心小学、同心互惠商店等、儿童项目组等各块工作。
工人大学半年的学习结束后有两个去向选择,一、留在工友之家你感兴趣的项目工作,二、按自己的想法出去找工作。而不甘于天天在流水线上消磨青春的我选择了留在工友之家打工博物馆工作。虽然没有参与博物馆的筹建工作,但后来却陪伴了它近10年,这十年让一个充满迷茫的小女孩,变成了成熟稳重的女人,并在这成家立业。这十年发生了很多很多的事情,也诞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博物馆和社区工会属于一个工作项目,我工人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这个项目,那时才刚18岁,对什么都充满好奇,但又很不自信,不敢和陌生人说话,刚开始也不敢接待参观者。后来熟悉了一段时间后,就慢慢开始接待了,但那时会不自觉的一直说然后什么什么,然后什么什么,而自己一点都没察觉。有一次开例会,汇报自己的工作。有个细心的同事,竟然帮我数着一分钟的汇报里说了二十多个然后,当时听同事说了还被吓一跳,自己一点都没察觉啊。后来我就去博物馆自己跟自己讲解,然后录音,一听录音,确实说了很多很多的然后。
经过挺长时间的工作后,博物馆的讲解也越来越熟练了,有时遇到一两位参观的人,我会细细的讲解,全程参观下来也有一个多小时了。还有一次接待一位同事的朋友参观,讲解了一个多小时,后来那人还和同事说我讲的特别好,同事反馈给我后,心里那个美滋滋啊!
但我这人也有个很大的毛病,也是我改不了的毛病,我这人有脸盲症,就是一般的人见面一次、两次、甚至三四次后,再见还是不认识,而我又从事经常接触人的工作。记得第一次出差学习去云南,当时在参观云南的生态机构时,有位小姑娘说之前来过皮村参观,还是我接待的呢,但我怎么也想不起来啥时候接待的了,而且也不认识她,感觉气氛有点尴尬。
还有就是接待外国人,我也忘了第一次接待外国人是啥时候了,但我这人对外国人不太感冒,没有激动的心,可能当时就一心喜欢当兵的原因吧,反而对外国人不感兴趣。不过我也有觉得自己了不起的时候,有时有留学生来参观,几十个人,而我又不会英语,我就用中文讲解,带队老师用英文翻译给学生们。当时感觉成就感满满,为啥?因为我也像电视、新闻的那种外交活动一样,有翻译啦!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