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贵生:究竟应该如何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
按语:今年11月28日,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导师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笔者准备写几篇文章或以往刊物上发表的有关恩格斯文章在网络上重新发表以纪念之。今天首先发表笔者与同一教研室李俊赴老师2005年共同撰写的一篇文章《究竟如何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关系?》,该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的《哲学动态》2005年第5期上。笔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原因就是列宁去世之后,西方一些号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为了反对和歪曲马克思主义,在研究马克思主义问题上出现极其严重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偏差和错误。他们不仅制造早年马克思与晚年马克思的对立,也制造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对立。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这股错误思想也伴随西方普世价值等各种错误思潮在我国思想理论界的泛滥,也严重侵蚀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队伍中。其代表人物就是复旦大学哲学系的俞吾金教授、该人一直被教育部捧为大红人,资助出版多部著作,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2004年在《哲学动态》第12期发表了《运用差异分析法研究马克思的学说》。其主要观点一是要用“差异分析法”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二是强调恩格斯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只是起了解释的作用,而且都解释错了。三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都是沿着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解读延续下来的,所以都是错误的,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偏离和背叛。以这种所谓“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革命也都是错误的。显然这是一种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这种“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观点曾经在我国哲学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虽然也遭到许多学者的批判。笔者上世纪90年代曾写过文章批判以愈为代表的这种观点,主流媒体都没有刊发。2004年再次看到俞的文章之后,再次拿起笔来批判之,科学阐发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关系,正确评价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原以为该文可能仍然石沉大海,但出乎预料。《哲学动态》2005年第5期发表了拙文(个别尖锐话语删除)。
该文已经发表15年了,但其对于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党章仍然写明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但对“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等许多问题当今思想理论界仍然存在不同甚至根本对立的认识。对马克思恩格斯关系的认识实质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认识,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问题。因此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之际,将拙文在网络上重新发表,对于帮助红色网友学习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相信会有一定的帮助作用的。
2, 俞文是基于马克思的“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马恩格全集》42卷p122)这一观点来说“人化自然就是人类社会”的。马克思说过:“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同上,P126)。作者花费大量笔墨去批评俞文“不是马克思的视角”没有什么意义。
3,作者说“俞文中心是要把恩格斯开除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列”………”这段话不妥。俞文只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广义上的创始人,即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和“狭义上的创始人,即马克思”的角度而言的,“恩格斯与马克思的特殊关系”并不代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不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而且,俞文引用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的这一段话:“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了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已经説得很明确了。
4,对俞文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文本的差异”,作者只字不提马克思文本中的德文“扬弃”(名词Aufheben,动词aufhebeng)被译为“消灭”的问题,这有点回避之嫌。对作者“用《共产党宣言》解读《古田会议》精神及其现实意义”和“用《共产党宣言》解读《古田会议》精神及其现实意义”两文,笔者都请教过作者: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到底是消灭私有制?或是扬弃私有制? 这里,第三次请教。
1, 俞文(俞吾金:“运用差异分析法研究马克思的学说”)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同中求异可以深化问题的分析。青年时马克思和成熟时期马克思的观点有差异,恩格斯与马克思的观点存在大同小异这并不奇怪。
2, 俞文是基于马克思的“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马恩格全集》42卷p122)这一观点来说“人化自然就是人类社会”的。马克思说过:“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同上,P126)。作者花费大量笔墨去批评俞文“不是马克思的视角”没有什么意义。
3,作者说“俞文中心是要把恩格斯开除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列”………”这段话不妥。俞文只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广义上的创始人,即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和“狭义上的创始人,即马克思”的角度而言的,“恩格斯与马克思的特殊关系”并不代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不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而且,俞文引用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的这一段话:“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了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已经説得很明确了。
4,对俞文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文本的差异”,作者只字不提马克思文本中的德文“扬弃”(名词Aufheben,动词aufhebeng)被译为“消灭”的问题,这有点回避之嫌。对作者“用《共产党宣言》解读《古田会议》精神及其现实意义”和“用《共产党宣言》解读《古田会议》精神及其现实意义”两文,笔者都请教过作者: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到底是消灭私有制?或是扬弃私有制? 这里,第三次请教。
1, 俞文(俞吾金:“运用差异分析法研究马克思的学说”)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同中求异可以深化问题的分析。青年时马克思和成熟时期马克思的观点有差异,恩格斯与马克思的观点存在大同小异这并不奇怪。
2, 俞文是基于马克思的“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马恩格全集》42卷p122)这一观点来说“人化自然就是人类社会”的。马克思说过:“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同上,P126)。作者花费大量笔墨去批评俞文“不是马克思的视角”没有什么意义。
3,作者说“俞文中心是要把恩格斯开除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列”………”这段话不妥。俞文只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广义上的创始人,即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和“狭义上的创始人,即马克思”的角度而言的,“恩格斯与马克思的特殊关系”并不代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不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而且,俞文引用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的这一段话:“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了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已经説得很明确了。
4,对俞文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文本的差异”,作者只字不提马克思文本中的德文“扬弃”(名词Aufheben,动词aufhebeng)被译为“消灭”的问题,这有点回避之嫌。对作者“用《共产党宣言》解读《古田会议》精神及其现实意义”和“用《共产党宣言》解读《古田会议》精神及其现实意义”两文,笔者都请教过作者: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到底是消灭私有制?或是扬弃私有制? 这里,第三次请教。
2, 俞文是基于马克思的“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马恩格全集》42卷p122)这一观点来说“人化自然就是人类社会”的。马克思说过:“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同上,P126)。作者花费大量笔墨去批评俞文“不是马克思的视角”没有什么意义。
3,作者说“俞文中心是要把恩格斯开除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列”………”这段话不妥。俞文只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广义上的创始人,即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和“狭义上的创始人,即马克思”的角度而言的,“恩格斯与马克思的特殊关系”并不代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不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而且,俞文引用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的这一段话:“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了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已经説得很明确了。
4,对俞文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文本的差异”,作者只字不提马克思文本中的德文“扬弃”(名词Aufheben,动词aufhebeng)被译为“消灭”的问题,这有点回避之嫌。对作者“用《共产党宣言》解读《古田会议》精神及其现实意义”和“用《共产党宣言》解读《古田会议》精神及其现实意义”两文,笔者都请教过作者: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到底是消灭私有制?或是扬弃私有制? 这里,第三次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