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贵生:对杀医案反思的再“反思”
北京民航医院杀医案发生之后,媒体特别网上上文章铺天盖地,众说纷纭。从开始指责凶手发展到指责医院。最后大多数矛头都指向了现有医疗体制。特别是昆仑策网站1月1日刊载了李光满同志的《关于医疗市场化的十八个反思》。他把《中国新闻周刊》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研所所长、著名心学管专家胡大一教授的采访谈话归结为十八个方面的内容。他认为,杀医案本身是个案,但这个个案表现出来的医患矛盾确是普遍现象。但医患矛盾的根源既不是医生、医院,也不是患者,而是现有的市场化的医疗体制。正如胡教授本人所说:“医患冲突问题的根源,还是出在这几十年的医疗体制上。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采取的是城市公费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而近30年的变化,我认为是不恰当地把医院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推向了市场。推向市场后,就出现了很多巨无霸医院对医疗资源的垄断。这是我亲身体会到的。”
胡教授1970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一线从事医疗工作,亲眼目睹了40多年医疗改革的全过程。他把医疗战线改革内容、过程及前后变化、后果讲得清清楚楚。李光满同志概括为《十八个反思》。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反映医疗战线几十年改革的一个真实过程。笔者是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社会职责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此做出科学的说明和解释。正如毛主席所说,精通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说明一两个实际问题,你就有了成绩。被你说明的问题的越多,你的成就就越大。因此,笔者在《十八个反思》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深入“反思”。
一、从“十八个反思”反思“医疗改革”的本质
医疗市场化改革之前的状况和医疗价值观念
《十八个反思》及访谈录中从杀医案引发的医疗改革问题。既然是“改革”,那么就涉及到医疗战线“改革”前的医疗状况。《十八个反思》提到医疗改革之前的状况是:
“在工作的早期,医疗设备是最简陋、最落后的,药品是非常匮乏的,但是医疗体制的模式是最先进的。现在千方百计地搞分级医疗,那时候就拥有最好的分级医疗。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从人员到设备,分级医疗合理。设备配置清晰,人员分配也清晰。回忆起当时,觉得很有幸福感和成就感。那时候的这套制度太先进了!现在这些反而成了我们对未来的追求。那个时候确实没有什么药,但是医患之间非常和谐。病人感激都感激不过来,哪儿会有医患矛盾啊!”
“在头三十年我经历了非常美好的当医生的经历,那个时候的很多东西依然经典”。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