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明:丁玲的“左”与“右”
一
在我看来,如果要评选十名20世纪中国最为为杰出的女性,丁玲大概能排前五,如果评选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女作家,丁玲的排名则可以排第一。我实在想不出还有谁能排在她前面的。
我这样说,反对的人肯定会如过江之鲫,马上举出张爱玲、萧红、冰心等名字来。没错,这几个人也都是20世纪很优秀的女作家,特别是张爱玲,近几十年来红遍海内外,几乎成为了中国女作家的形象代表,她的许多小说如《半生缘》《倾城之恋》《红玫瑰白玫瑰》等风靡一时,长销不衰,不仅在文学青年特别是文学女青年中,随手能抓出一大把“张粉”,就连不少已成名的女作家也明里暗里把张当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有的还因此得了茅盾文学奖,让一些男作家也忍不住加入到“张粉”的行列,以致有人在读中国当代小说时,不小心就读出一股浓浓的“张爱玲风格”来。还有萧红,这位在1930年代曾经跟萧军一起颇受鲁迅先生器重,并以“左翼作家”的面目走红于上海滩的东北女作家,虽然早逝,但从1980年代起再次走红于文坛,在重写文学史思潮中影响和地位仅次于张爱玲;只不过,她的“再次走红”,是经过“退红”(左翼色彩)处理的。如同张爱玲那样,媒体和学术界塑造出的萧红,无论作品还是个人生活也都处于被主流社会打压和排斥的境遇,命途多舛,婚姻情感充满曲折——这似乎是自由派知识分子的一般性格,也符合大众对女性公众人物的文化想象,因而也是张爱玲和萧红作为两个“文化幽灵”,在20世纪后半叶复活并成为流行人物乃至文化现象的奥秘。至于冰心,尽管作品不及前二位,但她的散文及个人气质中那种端庄娴熟和圣母般的慈祥面容,再加上她的大家闺秀身份和海外留学的背景,自然就与滥觞于20世纪后半叶的西化潮流和普世价值无缝对接,不谋而合了。
而丁玲呢,无论是作品还是个人经历,都与张爱玲、冰心们大相异趣。北京大学的孔庆东教授曾经对丁玲作过一个评价:“丁玲真是代表了‘五四精神’,‘五四精神’倡导的这种真正的人格独立、女性独立。当然还有一个萧红,可惜萧红死得太早,萧红如果能够健康地也活到一个老太太的岁数,可能跟丁玲并列。张爱玲是才华横溢,但是空间太狭小。丁玲的一生,正是跟中国百年革命风云激荡完全同构的一生,看看丁玲一生接触到的这些男性们,就可以知道,哪一段都少不了她,每一场运动都少不了她,她都有自己的表态。”(孔庆东:《丁玲: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女性》)
的确如此。从丁玲最初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到延安时期的《三八节有感》《我在霞村的时候》和土改时期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再到被打成右派到北大荒后写的《杜晚香》以及长篇小说《在严寒的日子里》等,如同她的经历一样,印证了20世纪中国革命波澜壮阔和错综复杂的历程。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