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行散记(八)
韶山行散记(八)
我们乘车来到韶山之行的最后一站——慈悦书院。
这里原是韶山毛氏祠堂,在旧社会,祠堂里供奉着毛氏宗族历代先贤牌位,毛氏宗族决断族里大事及逢年过节举行祭拜祖先祈祷人丁兴旺、风调雨顺仪式都在这里进行。我党成立之初,毛泽东在韶山成立第一个党支部,选择这里作为秘密召开支部会议的会所。祠堂占地面积较大,里面回廊萦绕,房舍彼此巧妙衔接,予人百转千回之感。书院解说员——一个年轻女孩,引着我们顺着主席满门英烈人物事迹图片、雕塑长廊,逐一向我们讲解毛家群英为革命捐躯的英雄事迹以及韶山淳厚质朴的风土人情。
“慈悦书院”较我们之前游览的景点有所不同,给人的感觉虽说仍然围绕着缅怀伟人、缅怀先烈、传承红色文化这一主题,但掺入了较多的商业元素,形成浓郁的市场氛围。
静心一想,劲吹数十年的市场经济长风不可能被峰嶂杜之门外,每个时期的政治、人文乃至自然环境,无不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目睹眼前生气勃勃的市场场景,我想,这也算是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文环境的一个缩影吧?继而深思,这难道是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闹革命所想要的结果吗?公道一旦沦陷,私欲便破茧而出;巍峨大厦崩坍,琐屑纷扬遍地,美好的“高大全”乌托邦幻象破灭,代之以具象的各种色彩斑驳、形态芜杂的碎片。“祖国母亲”的意象抒情具象到朱自清“父亲背影”式家庭情结,古老沉重的传统文化贴着“仁义礼智信”的法相庄严的标签,又抬起久已压下的辉煌头颅。以《读者》为嗃矢的崇尚性情、礼拜中庸的心灵鸡汤温润如玉,成为后革命时代启蒙之再启蒙,被压抑的心灵视为人生圭臬而顶礼膜拜。无尽的以小我为中心,以家族、家庭、个人的伤痕、苦难为诉求对象的五彩缤纷的文艺作品冲破禁锢的闸门,汹涌泛滥,成为新时代文化革新的旗帜,成为引导茫茫大海中社会航船前进的的灯塔。
由计划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体制,或许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由阶段,但同其它历史阶段社会体制转型一样,在摒弃计划经济体制某些弊端的同时,连同闪耀着理想光辉的珍珠也一同抛弃了。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皆非十全十美,都具有自然法则的不对称性。哲学辩证法告诉我们,自然万物的不尽完美即是自然的本质美。西方数百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史所形成的诸多痼疾已经表明,市场经济体制并非人类社会体制的不二选择。诚然,以追逐金钱和效益为原动力、以物竞天择为原教旨的市场经济体制,能有效激发人性原始动力,刺激科技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快速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但与此同时,它对地球能源无遏制索取、消耗和必然派生的产能过剩,以及制度条件下形成的人人“孤岛”的心理隐患,还有市场环境中人们日益膨胀的欲望形成反道德良知等等,均产生等量的反作用力。中华民族古老传统文化的重焕生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过是对现行市场体制的一种反讽,它只是敷在处于高烧昏迷之际的病人额头上的一帖清凉剂,努力对以金钱财富为终极追求目的的不古人心试作苍白乏力的补救与修正,现实利益的利刃一旦划开粉饰的温情面纱,便会露出下面丑陋狰狞的本来面目。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