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贵生:恩格斯自觉运用唯物主义方法研究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恩格斯1842年被他的父亲派到英国曼彻斯特恩格斯家族的企业纺织厂搞企业管理。但恩格斯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与工人群众交往,并且在英国21个月期间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对被剥削压迫阶级生活、工作、斗争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工作。两年后回到德国,把他调查研究的成果写成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马克思对恩格斯的调查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说:“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精神了解得多么深刻,……他对工人阶级状况的详细入微的描写多么令人惊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68页注)列宁对这部书评价也非常高。他说在这部书中,“恩格斯第一个指出,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正是它所处的那种低贱的经济地位,无可遏止地推动它前进,迫使它去争取本身的最终解放。而战斗中的无产阶级是能够自己帮助自己的。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必然会使工人认识到,除了社会主义,他们没有别的出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只有成为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的目标时,才会成为一种力量。这就是恩格斯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一书的基本思想。”“叙述这些思想的著作写得很动人,通篇都是描述英国无产阶级穷苦状况的最确实最惊人的情景。这部著作是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极严厉的控诉。它给人的印象是很深的。从此,到处都有人援引恩格斯的这部著作,认为它是对现代无产阶级状况的最好描述。的确,不论在1845年以前或以后,还没有一本书把工人阶级的穷苦状况描述得这么鲜明,这么真实。”(《列宁选集》第1卷,1995年版,第91—92页)
恩格斯从事这个调查和写作这本书年龄是22—24岁期间。这时他还没有成为一个成熟的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他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还处在转变过程中。那么恩格斯为什么能够完成这部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极其重要的著作。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能够把唯物主义世界观自觉转化为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研究社会社会生活,尤其研究英国的历史、经济、政治、特别是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工作、斗争。
一、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反映论自觉应用到研究社会历史问题
恩格斯同马克思一样,其哲学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再到历史唯物主义转变的过程。恩格斯1839 年读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和施特劳斯的《耶稣传》之后,很快成为青年黑格尔派成员。 1841 年9月在柏林服兵役期间,他进一步研读德国哲学,并站在青年黑格尔派的立场上写了许多批判谢林的文章。1841 年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出版,使许多青年黑格尔派成员转向唯物主义,恩格斯也是这样。但恩格斯从接受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一开始就不是简单地照抄和玩弄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词句,而是真正把作为自然观和认识论的唯物主义作为一种认识和观察社会生活的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正如他在 1886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谈到新世界观体系确立时指出的,“同黑格尔哲学的分离在这里也是由于返回到唯物主义观点而发生的。这就是说,人们决心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他们决心毫不怜惜地抛弃一切同事实(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的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除此以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不过在这里第一次对唯物主义世界观采取了真正严肃的态度,把这个世界观彻底地(至少在主要方面)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识领域里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第242页)因此,对唯物主义采取真正严肃的态度,并自觉地彻底地运用到一切领域特别是社会生活领域则是恩格斯能够从事这种调查和完成这部著作的极其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