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东:我为什么讲金庸?
2018年10月30日,经金庸身边工作人员确认,94岁的金庸于当日在香港去世。@孔庆东 昨日在新浪微博发文悼念金庸:
【沁园春.悼金庸】
千古苍凉。
骨透罡风,
血卷残阳。
问春花一落,
楼空几载;
秋波万顷,
心系何方。
冷剑飘零,
温琴寂寞,
酒醒三更闻虎狼。
邀明月,作终宵痛饮,情渴如狂。
寻芳不过横塘,
任啼血刀头余暗香。
看乾坤丸转。
英雄玉碎;
屠龙技短,
报国书长。
鸿爪无痕,
佛颜似铁,
独坐幽篁疗旧创。
箫声起,有金蛇款舞,满地银霜。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您最为擅长的一方面,就是您对金庸小说的研究。孔老师,您最早读金庸的小说,是在什么时候?
孔庆东:我先说一下,其实我并不是最擅长研究金庸。因为金庸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所以就会有很多人研究金庸。金庸在我的整个研究中,并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我搂草打兔子,顺便这么做的,但是他的作用比较大。我读金庸比较晚,上了大学之后,才开始读金庸的小说,而且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我们班同学基本都读过了之后,我才读的。我从小受的都是很正统的文学教育。我小时候,把我们国家当代文学、现代文学的作品,慢慢地、零碎地都读了。因为那个时候书不太多,所 以拿到一本书就读得很仔细。还有的书,没有封面,没有头、没有尾,读完了之后也不知道是什么书,但是记得很清楚。后来上了大学,学了一些作品,才发现——原来是这本书啊,其实我小时候早都读过了。
主持人:金庸小说是怎样打动了您,让您在北大这样一种严肃的学术研究氛围中开始了对金庸小说的研究?
孔庆东:我不但是很正统的文学专业的学生,而且还是学生干部,自己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每天都是读自以为很高雅的文学作品,包括古今中外的,西方的——那时候很时髦的,都是读西方现代派作品。但是我发现我宿舍的同学,还有别的宿舍的同学,都在没日没夜地读武侠小说。我想我作为一个学生干部,一个共产党员,我有义务帮助同学进步啊。所以我就说,“你们都在读什么破东西啊,给我看看”。批评同学,得先掌握他读的是什么,我本来的目的是掌握“批判材料”,然后好批他们,结果没想到自己中招了。我记得很清楚,当时从同学手上抢过来的,是一本叫《今古传奇》的期刊,上面连载着几回《射雕英雄传》。读了之后,我跟同学们就得出一个共同的感受——世界上竟然有这样好的文学!这话不是一个没文化的人随便出口的,我们是在饱餐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大餐——巴尔扎克、司汤达、托尔斯泰全都读过了之后,才说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文学。这个话以前也说过,当我第一次读钱钟书《围城》的时候,我说,以前怎么文学史上没介绍这本书啊?这本书这么了不起啊!后来读金庸也得到同样的感受。到底哪里打动了你,就是文学理论中讲的那些所谓很高尚的东西,这里面都有,而且丝毫不比其他东西差。一般人只看到了它娱乐的一面,情节上很好玩的一面,这本身也不能否定。除了这些之外,那些高雅的东西在这里一个都不缺,而且更好。首先是凭着本能,人在理论上有矛盾的时候,要相信自己的本能。别人打了你一拳,你很疼,这是真实的存在,你不要被任何五花八门的理论所迷倒——他们最后就证明你不疼——你不要听他们的,因为疼是真实存在。读了一个作品,你流泪了,这是真实的,这个事情永恒地铭刻在宇宙里了,不论别人怎么骗你,都要记住当时你哭了,而且这没有什么丢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