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位《功勋》人物建立的功勋,全部起始于毛泽东时代!

2021-10-22
作者: 望长城内外 来源: 红歌会网

  由郑晓龙担任总导演的年代传记剧《功勋》,自9月26日起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浙江卫视、江苏卫视和优酷网、爱奇艺、腾讯视频同步播出后,10月21日晚已经播出了最后一集。

  该剧取材于首批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真实故事,分为8个单元《能文能武李延年》《无名英雄于敏》《申纪兰的提案》《孙家栋的天路》《默默无闻张富清》《袁隆平的梦》《黄旭华的深潜》《屠呦呦的礼物》,每个单元6集,分别讲述这8位功勋人物的故事。

  值得人们关注的是,这8位功勋人物建立的功勋,全部起始于毛泽东时代:

  李延年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斗英雄;

  于敏参与研制的氢弹于1967年6月17日首次爆炸试验成功;

  申纪兰关于男女同工同酬的提案是在1954年9月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的;

  孙家栋参与研制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于1970年4月24 日发射成功;

  张富清是1955年1月从部队转业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开始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的;

  黄旭华参与研制的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于1970年下水;

  袁隆平参与研究的杂交水稻和屠呦呦参与研究的青蒿素也是在毛泽东时代取得关键性突破的。

  为什么这8位功勋人物建立的功勋,全部起始于毛泽东时代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是国家意志为他们提供了建立功勋的机遇。

  如果当年没有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决策抗美援朝,决定研制发展“两弹一星”、核潜艇和抗疟新药,提出解放妇女和实行农业合作化,大办农业并实行“以粮为纲”的方针,这8位功勋人物就没有建立功勋的机会。

  二是正确的路线方针为他们建立功勋指明了道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工业和科技基础十分薄弱,西方国家又对我国实行了长期的封锁,由于毛主席和党中央在国防科研上采取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路线方针,为国防科研战线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指明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从而在较短的时间里搞出了“两弹一星”和核潜艇。

  三是制度优势为他们建立功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为这8位功勋人物建立功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论是“两弹一星”和核潜艇的研制,还是青蒿素和杂交水稻的研究,都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条件下通过集中力量、开展全国大协作取得成功的;申纪兰和张富清也是在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功勋的。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这8位功勋人物是根本不可能建立功勋的。华国锋为《袁隆平口述自传》一书作序时指出,杂交水稻的研制成功,“不仅是袁隆平的成功,也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成功。”这一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四是思想领先为他们建立功勋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毛泽东时代是一个“钱少气多”的时代,那时候物质条件虽然比较匮乏,但人们的精神状态却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党员干部模范带头,职工社员团结奋斗。这8位功勋人物之所以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埋头苦干、建立功勋,就是毛泽东时代坚持把思想革命化摆在首位的结果,就是精神变物质的生动体现,就是毛泽东时代人民精神状态的缩影。

  由此可见,功勋人物是伟大时代的产物,没有伟大的时代也就没有功勋人物。这8位功勋人物在毛泽东时代建立功勋的经历,其中宝贵的历史经验永远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吸取。

  最后,说一下对电视剧《功勋》的看法。

  我认为,这部电视剧总的来说拍得还行,特别是第一单元《能文能武李延年》真实地表现了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塑造的连队指导员李延年可信可敬,其他单元对功勋人物的刻画也大都比较生动。

  但是电视剧中反映科研攻关的几个单元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是对毛主席、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正确路线方针的指导体现不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和全国的团结协作表现得较少,对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也没有充分反映,而个人奋斗的色彩却比较浓。有的单元为了拔高个人,对单位党组织、领导干部和其他科研人员的作用反映的很少,甚至被描写为对立面。例如《黄旭华的深潜》这一单元,对以彭士禄为首的核潜艇核心部件——核反应堆研制团队的攻关情况只是一笔带过,彭士禄与黄旭华同被称为“核潜艇之父”,如此一笔带过使人觉得有失公允。

  特别是有些剧情的描写具有明显的“伤痕文学”的痕迹,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

  我不否认,在那个时代,由于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党和政府的工作确实也有缺点和失误。但是电视剧的有些单元却不去努力反映毛泽东时代为功勋人物建立功勋所给予的宝贵机遇和正确指导,提供的制度和思想保障,而是有意识地贬低毛泽东时代。

  例如,《屠呦呦的礼物》这一单元中就有不少例子。该单元在描写1970 年代初的时代环境时,有意塞进了“猪肉涨价”,“买了2斤冻带鱼,化冻后只剩1斤半”,“买实验用动物,要给售货员塞钱行贿”等细节。这些细节不仅与剧情主题毫无关系,而且也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现在70岁以上的人都知道,1970 年代初在城市买猪肉、带鱼和实验用动物,都是在国营商业网点,那个时候不像现在猪肉可以随意涨价,冻带鱼大量掺水,也很少有行贿受贿现象。编导在剧中埋进这些“钉子”,既贬低了毛泽东时代,欺骗了年轻的观众,又让观众联想起当今的社会问题,可谓“一石二鸟”之举。

  又如,《袁隆平的梦》这一单元,不顾客观事实,通过只讲缺点不提成绩等办法,故意贬低毛泽东时代的农业生产。

  事实上,毛泽东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农业生产的时期,毛主席、党中央提出“加强农业战线是全党的长期的首要任务”,要求“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不仅组织全国各行各业大力支持农业,发动群众修建了大量的农田水利设施,而且在全国开展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据有关统计资料:

  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1318万吨,全国人口54167万人,人均产量208.9公斤。

  197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28631万吨,比1949年增长153%;全国人口93717万人,比1949年增长73%;人均产量305.5公斤,比1949年增长46.2%。

  197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30477万吨,比1949年增长169.3%;全国人口96259万人,比1949年增长77.7%;人均产量316.6公斤,比1949年增长51.6%。

  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950万吨,比1978年增长119.7%;全国人口141177.87万人,比1978年增长46.7%;人均产量474.2公斤,比1978年增长49.8%。

  也就是说,1949年至1978年30年间,全国粮食总产量增长169.3%,全国人口增长77.7%,人均产量增长51.6%。

  1979年至2020年的42年间,全国粮食总产量增长119.7%,全国人口增长46.7%,人均产量增长49.8%。

  无论是全国粮食总产量还是人均产量,前30年的增长幅度都要高于后42年的增长幅度。

  而电视剧的编导却不顾这一事实,故意贬低前30年农业生产取得的巨大成就,这是极端错误的。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2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