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石:父亲与外爷的纠葛


  父亲生前,从没有给我们说过他与外爷之间的任何事情。我也从未见过外爷,他在我出生的前一年就去世了。

  母亲那时候却总爱在我们兄弟姐妹面前诉说着一件令她耿耿于心的事情,父亲对外爷很不和善,甚至在外爷去世以后,一直拖延着不愿去料理外爷的后事。虽然最后勉强去了,姨父已经与其村里他人一起办完了外爷的丧事。父亲那时候没有丝毫悲伤,在外婆家面无表情地坐了一会儿,与母亲、姨父、姨商量了外婆今后的生活后,就回来了。

  外爷外婆没有儿子,只有母亲和姨姊妹俩。外婆家里成分不好,外爷的离世,决定了外婆一人不方便在村里继续住下去了,只能跟着俩闺女过。我们家距离外婆家近,是一个大队的。我们村子在大队最西边,外婆家在大队最东边,相距四五里路。我们这里属于黄土地,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不高,生活有点艰难,再加上我们家兄弟姐妹多,外婆跟着我们是享不了多大福气的。于是,大家一番商议后,一致认为外婆去姨家住要好一些。姨那时刚结婚,家里还没有小孩,负担轻,日子过得宽裕些。

  我问过母亲,如果那时候外婆来我们家住,父亲会同意吗?母亲犹豫了一会儿,幽幽说了句,咋能不会呢?看得出来,母亲说这话的时候,心里很矛盾。平日里,母亲也只对我们讲过父亲对外爷如何不好的事情,却从未讲过父亲对外婆有过什么不好。必经那时候外婆隔三差五都会来我们家住上十天半月的,我从未见过父亲对外婆有过丝毫的反感甚至慢待。外婆每次到我们家,家里就要改善生活,我们也可以比平时多吃上几顿好饭。许多时候,母亲还要给外婆做小锅饭。尽管外婆一再表示反对,可父母亲在这一点上从来都态度一致。

  姨家与我们村子之间隔着一条刁河,河那边地势较我们这里低,人们习惯称他们那里叫河底下。那里土地比较肥沃,粮食产量高,生活确实要比我们这里好一些。而我们这里地势较高,人们也习惯称我们这里叫岗上。在纯粹靠天靠地吃饭的年代,河底下的人们由于得天独厚,因此收入要比岗上高一些。河底下的人也很引以为豪,任何方面的表现似乎都显得要高岗上人一等。譬如闺女找婆家,一般岗上的女孩多愿意下嫁到河底下,而河底下的女孩却大都不愿意嫁到岗上。当时有一句顺口溜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河底下闺女要上岗,除非穿的黄军装。这里的黄军装指的是当兵的男青年,那时候当兵的人在地方人眼里是很有面子的。

  父亲一向对我们很严肃,在家里没有人不怕他。儿时的记忆里,慈祥和蔼似乎距离父亲很远。母亲关于父亲慢待外爷的话,那时候我是深信不疑的。这大概也与父亲平日里不愿意或者很少与儿女们沟通有关吧。

查看余下7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