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婚姻市场,正在拯救无数女性的命运——《乡争》书评

2022-10-16 6271 0
作者: 郑渝川 来源: 新乡土公众号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文 | 郑渝川

  来源|学术星球

  2000年、2020年的全国出生人口比分别是117和108.3,虽然20年间出生人口性别比有所下降。但长期存在的出生人口比失调,必然意味着每个年龄都会有相当比例找不到配偶的光棍存在。他们主要集中在农村。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杨华在其所著的《乡争》一书中分析指出,农村出生性别比显著高于城市,尤其是在80后进入适婚状态后,这一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不仅是因为他们在高性别比下出生,而且人口流动中,适婚女性可以进入城市择偶,以至于加剧了农村地区适婚男性择偶竞争的压力。

  01

  从本地婚姻市场到全国婚姻市场

  在农村尤其是父母包揽为儿子解决婚姻大事的北方农村,择偶竞争尤其激烈,适婚男性不得已甚至要在下一个年龄段寻找结婚对象,或者上一个年龄段找二婚女性。

  当然,这种竞争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婚姻成本提高。过去很长时间内,各地农村中生养男孩尤其是突破计划生育政策生育多个男孩的家庭,都有多子多福的期许,但等到孩子到了适婚年龄,婚姻成本则成为了这类家庭不能承受之重。

  婚姻成本不仅包括饱受争议的彩礼,还有为儿子成家建房、买房、买车以及后续生养孙辈的经济成本、抚养时间成本。《乡争》这本书认为,传统通婚圈内存在因自然和经济条件地区之间的挤压,比如山里乡村的姑娘嫁到平原地区,平原农村的姑娘嫁到城郊,城郊姑娘嫁进城里。也就是说,优势地带可以因此弥补超常规性别比带来的适婚女性不足的问题,而同时放大劣势地带适婚女性的紧缺。很显然,优势地带农村的适婚男性家庭,还可以因此对冲降低相关的彩礼等成本。

  现在的问题是,全国婚姻市场其实已经形成。一些地区过去构成通婚优势地带的乡村,相较于更为富裕、男女平等观念更为深入人心的地方,对本地劣势地带女性嫁入的吸引力下降。而这些地区的劣势地带,适婚女性外嫁“流失”的问题更加显著。

  正如书作者所说的那样,浙东、苏南等地区,虽然农村男性找外来打工女性结婚肯定不是首选,但终归不用打光棍,因而这些年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乡村光棍现象减少——所对应的,肯定是适婚女性流出地的农村光棍现象在加剧,而即便已经婚育的农村家庭,离婚率也有显著升高。

  一些地方光棍现象变得更为突出,影响社会安定,这肯定构成相关的问题。但全国婚姻市场的形成,应该说积极效应要远远大于问题。

  不在少数的地方(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长期以来因循着将女性定义为生育机器,家族、家庭中女性社会地位很低,在家庭中需要完全听命于丈夫以及公婆,需要承揽几乎所有家务,加之生育政策的影响,使得农村家庭普遍抗拒生养女孩,女婴因病因故夭折的比例也超出正常值。

查看余下8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