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地缅怀英烈汲取力量 文明祭扫蔚然成风
清明时节,煦风微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既是赏春踏青、感受生命孕育的节气,也是追思先辈、寄托感恩情怀的时刻。各地干部群众来到烈士陵园,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同时,鲜花献逝者、种植纪念树等文明祭扫方式日益增多,成为新风尚。
移风易俗 树立新风尚
4月3日一大早,河北邢台天一社区的居民肖爱君就收到一束仿真菊花。“用仿真花祭扫,既环保也美观,我为社区的公益赠送活动点赞。”肖爱君说。为了倡导绿色文明祭扫,天一社区发出倡议书,并向居民送出数百束仿真菊花。“传统的祭扫方式应与时俱进,要适应新时代的特征,创新更多形式。”社区党支部负责人说。
“西湖李家,上下三村,大小四姓,李黄涂万,和谐共居……” 4月5日上午10时,洪亮的声音响起,江西进贤县西湖李家村清明开始集体祭扫活动。在村里祖坛,100多名村民拾级而上,一起高声朗诵祭祖辞,献上鲜花,向祖先们三鞠躬。“我们设置祖坛,组织村民集体祭扫,用鲜花缅怀亲人,这一文明风尚已坚持了10年。”村民李国用说,西湖李家村拥有600多年历史,清明节举行集体祭扫,已成为该村传承孝悌文化的传统。
白菊花、黄菊花摆在显眼位置,在福建省南平市延城区解放路一家花店,不少市民在挑选清明祭扫时的鲜花。“现在,低碳文明祭扫新风越来越被广大市民认可,带束鲜花祭拜先人更显清新文明。”花店老板陈女士告诉记者,经济实惠的花篮是市民的首选。“近年来,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市民扫墓时采一截松枝带回家的习俗,已变为在树枝上系黄丝带。”天湖陵园馆长助理王莉说,为避免发生消防安全,不少市民利用网络、鲜花祭扫,尽量不焚纸烧香。
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民敖媛媛提前几天便在网上预定了祭奠用的鲜花。“现在大家祭扫都采取购买鲜花来代替烧纸钱,这样祭扫既文明、又环保,我好多朋友也都采取这种方式。”敖媛媛说。祭扫观念及方式的转变,不仅是人们环保意识提高的体现,也是对清明文化内涵的拓展创新。乌兰浩特市民政局局长刘绍革说:“如今文明祭扫的人越来越多,今年我们向全社会发布了倡议书,倡导市民文明扫墓。”
“看着树苗一年年长大,就像看到逝去的亲人,我们也有新的寄托。”今年湖南省双峰县印塘乡益元村提出种树的悼念方式,得到村民认可,12棵桂花树和12棵松柏树一到村里,就被抢购一空。文明祭扫,大家用实际行动保护绿水青山。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