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堂少了一个于敏,联合国席位却多了一个中国!

2019-01-19 4824 0
作者: 纵横十 来源: 环球视野

  1945年,美国向日本扔下了两枚原子弹,瞬间造成了数十万人伤亡,你能想象得到威力比它们大几百倍的核武扔在中国人头上的场景吗?

  

诺贝尔奖堂少了一个于敏,联合国席位却多了一个中国!

  ▲氢弹爆炸 左边是太阳 视频截图

  这并非危言耸听,我们此前数次经历过这样的危险。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打得美军节节败退,不论是美国总统杜鲁门还是联军指挥官麦克阿瑟,都曾不止一次的思考过对中国实施核武打击。

  这并非一句空话,当时的核武已经运到了朝鲜半岛。

  应该说,我们是幸运的,因为中国当时与苏联交好,美国忌惮对社会主义阵营实施核武攻击会让苏联对美国进行核反击,最后作罢。

  再后来,当我们自己研制核武器的时候,美国和苏联都不允许,它们曾叫嚣要对中国实施“绝育手术”和“外科手术式打击”,美国真的将载着核武的军舰开到了中国近海。

  一次次经风历险,又一次次化险为夷,但这样的幸运我们还能有几次?

  最保险的方式只有一条,那就是中国人得有自己的原子弹、氢弹,让别人不敢对我们用强。

  于敏,曾醉心于自己钟爱的原子核理论研究,并一次次取得了不凡成绩,如果他在自己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那将是一条名利双收的宽广道路。

  然而,一次谈话改变了他一生的轨迹。

  

诺贝尔奖堂少了一个于敏,联合国席位却多了一个中国!

  ▲于敏 视频截图

  1961年1月的一天,钱三强找到于敏,希望他转行进行氢弹的理论研究。

  于敏的爱好是原子核的理论研究,他的兴趣点并不在氢弹核武器,而且研制氢弹还意味着自己将放弃一条光明的学术道路,放弃自己的名利,从此隐姓埋名、默默奉献。

  但是于敏为了国家利益,放弃了自己最钟爱的事业,从此隐姓埋名长达28年之久。

  进行氢弹研制时,一开始进行得非常困难。

  比如,国外对氢弹这样的绝密技术进行严格封锁,中国从报纸、报道中完全找不到一丁点关于氢弹原理的东西。

  于敏带着研究团队从零开始,硬是用30多个月将氢弹原理摸索成功。

  还比如,由于国外封锁,我们得不到先进计算机。在研制过程,面对尖端技术需要的天量计算,他们能用的最先进工具,就是位于上海的也是全国唯一的一台计算机J501,每秒运算量差不多一万次。

  这是什么概念呢?你手上的一部手机,每秒运算速度随便都有几十亿次。

  并且,纵然是这么落后的工具,J501运行时,他们只有5%的使用时间。

  但就是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沙漠深处爆炸巨响,震惊世界。

  

诺贝尔奖堂少了一个于敏,联合国席位却多了一个中国!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 视频截图
查看余下4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