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战地文化的红色血脉
战地文化是强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战斗品格、培养战斗意志、激发战斗潜能、高扬战斗精神的军事文化,具有突出的战斗属性和战地特点,最能体现兵味、军味和战味。追溯我军战地文化的发展脉络,探寻其制胜机理,对当下强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战斗力,就一定需要文化
1941年7月5日,聂荣臻在晋察冀边区第二届艺术节大会上讲话时指出:“需要战斗力,就一定需要文化。”战斗力是军队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力量,而文化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动力源,是决定战斗潜能和激发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我军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战地文化建设。初创时期,虽然物资匮乏、条件艰难,但红军的战地文化从一开始就聚焦宣传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及时用艺术的方式表现战况战绩,注意从精神层面激发官兵的革命信念,鼓舞官兵的革命斗志。
1930年第一次反“围剿”前,红一方面军宣传队赶排了活报剧《活捉敌师长》,对鼓舞红军战士战胜强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不久,红军取得龙冈大捷,活捉敌师长张辉瓒。战士们纷纷说:“咱们的戏演神了。”
1948年10月,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师政治部在《战时群众性的文娱活动问题》中提出:“人民解放战争的经验证明:战斗越频繁,越残酷,部队对于文化娱乐的需要就越迫切。一仗打好以后,战士第一个要求就是看戏。”在豫东战役中,第十师第二十八团三连自火线撤退后,全连仅存3个班。当部队集合于广场上时,大家顾不得身上还染满血迹,就要求战士“小广东”出来指挥唱一个歌,唱罢一个以后,还要求再唱第二个。
秦基伟15岁就参加红军,长期的军旅生涯,让他深深体会到战地文化对提高战斗力的重要性。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军队嘛,要的就是那么一股气。环境再苦,指挥员不能叫苦。”“要让部队吃糠咽菜还得精神饱满,冻得直打哆嗦,你让他唱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马上就是一身热汗。”
战争年代,我军的文工团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作战时他们是战斗队、运输队、救护队;休整时他们是演出队、慰问队、保障队;行军时他们是宣传队、鼓动队、服务队。秦基伟说:“毛泽东同志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这句话说得入骨三分。尤其是在战争年代,我们甚至也可以说,没有文艺工作者的部队,是一支缺乏生机缺乏朝气的部队。”
我军一路走来的历史证明,文化是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为持续激发战斗力提供精神支撑。我军战地文化以寓教于乐、寓教于理的方式,引导官兵的价值观念,满足官兵的精神需求,激发官兵的革命激情,对军队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