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凡:面对封锁,他们都不投降,我们有什么理由投降?
新中国的建设史上有太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他们都是最优秀的中华儿女。但是要说到中国的计算机事业,一名被称作“先生”的女同志,总是不可绕开的话题,她就是有中国计算机事业奠基人之称的夏培肃院士。
突然想写这个话题,源于一张截图:
这张图是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官方instgram账号于2020年3月8日国际妇女节之际,发布的纪念该校校友、有“中国计算机之母”之称的夏培肃的讯息。鉴于西方学术界一直对中国的科研人员持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很难得,他们认可这样以为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尤其是那些甘愿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一生的人。早就有所了解夏先生的生平,一直非常佩服她的贡献与成就。但是真地经过一番深入研究了以后,才发现她的可贵品质和高尚事迹,真是太鲜为人知了。于是乎,忍不住动笔写写。
夏培肃与杨立铭
夏培肃的丈夫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3年1月12日去世),和她一起留学海外,学成之后,一同归国。这对伉俪情深的科学眷侣,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奉献一生。都说国士无双,他们家一出就是一双!今天特别讲讲夏培肃老师的故事,以铭记为新中国奉献终身的我们的功勋!
一、满怀爱国热情,放弃海外机会,学成后毅然回国效力
夏培肃1923年出生在重庆的一个书香门第,其祖父夏风薰老先生是前清秀才,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四十余年;其父亲夏鸿儒先生清末举人,曾在江津县办学校以及实业;其母亲黄孝永女士毕业于师范学校,历任江津女子小学校长、江津女子中学教员等。出生于这样一个教育世家,父母自然从小就对夏培肃的教育非常重视。因为母亲的熏陶,夏培肃两岁起就开始接触古典诗词,这使她渐渐了解到华夏的历代仁人志士的精神风貌,无形中培养了她的家国情怀。
夏培肃四岁开始就读于小学,很早就展现出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后因病休学,在家自学六年,完成初中课程和高中数学课程。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时,她考上南渝中学,此后三年数学成绩在全班一直保持第一;1939年,她转到国立第九中学继续读书。此时,国民政府从南京迁往重庆,重庆成了南京人民的避风港,夏培肃班上同学多为流亡的学生,生活非常困苦。艰苦的生活以及日本在侵华过程中的暴行让她下定决心学习工科,以求工业救国。
1940年遭受日本轰炸的重庆
1940年,经过三年艰苦的学习,夏培肃考入了当时赫赫有名、堪称亚洲第一的国立中央大学(此时已迁到重庆,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电机系。电机系课程极为繁重,教材皆是英文编写,教师讲课也是中英文来回切换,并且要求学生必须用英文书写实验报告。在中央大学学习的五年间,夏培肃发现了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所在——交流电路,她对电路瞬变过程的分析有着自己特别的兴趣和见解。她的学士论文就是关于电机工作过程的分析和测试。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