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谈谈美国农业的科技要素之二——化肥投入
在人类农业历史上,化肥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建立在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最小因子定律”是化肥应用最初的理论来源。1870年前后,李比希用实验方法证明:植物生长需要碳酸根、氨、氧化镁、磷、硝酸以及钾、钠和铁的化合物等无机物;人和动物的排泄物只有转变为碳酸根、氨和硝酸等才能被植物吸收。这些观点是近代农业化学的基础,李比希曾大力提倡用无机肥料来提高作物收成。如今,大部分农学家坚信,植物生长与繁殖需要一些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其中大部分元素土壤是不缺少的,但氮、磷、钾三种元素,因植物需求量大,且土壤中容易被作物吸收的有效成分低,限制了作物产量提高。如果有了上述化学物质,即使不用土壤也能够生产出食物来,这就是当今植物工厂工作的原理之一。有了化肥,人类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收获的食物大幅度提高,化肥行业也因此成为农业中不可缺少的产业。
化学肥料,简称为化肥,是指用化学方法制造或者开采矿石,经过加工制成的肥料。也称无机肥料,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微肥、复合肥料等,它们具有以下特点:成分单纯,养分含量高;肥效快;易吸收;但缺点是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残留。某些肥料有酸碱反应,一般不含有机质,无改土培肥的作用。土壤容易上瘾,不上化肥不长庄稼,因此有人生动地形容化肥为“土壤鸦片”。
美国农业具备的竞争力,与该国在化肥制造、销售与大规模应用上的优势是分不开的。美国农业由于作物单一,人手少,人粪尿、动物粪便、草木灰等有机肥或天然无机肥难以回到耕地中,精耕细作几乎无法完成,化学肥料必不可少。当然,美国由于耕地面积大,可以实现年际休耕,或年内休耕,大部分农业区只种植一次,很少有轮作或间作套种,部分地力可以得到休息而恢复。因此,即使美国大幅度使用化肥,其总体利用效益还是较高的。
化肥生产实际上与战争密不可分的。美国在二战中大发战争财,那些制造炸药的材料如硝酸铵,转变用途就成为化肥。第二次在战后美国的化肥用量快速增长。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肥料市场趋于稳定,每年变幅在2%到3%之间。近年来,美国氮肥的使用量仍在增加,而磷肥和钾肥的施用量稍微下降。美国化肥总量达到4860万吨,这是他们在29亿亩使用情况下的数字。美国耕地面积大,很多土地能够休养生息,其单位耕地上的化肥使用量远低于我国。
在美国农业中,71%的化肥的施加到作物中,其中四大农作物消耗化肥最多,玉米、小麦、大豆和棉花的化肥使用量,由占农作物使用量的91%,仅玉米就高达57%。玉米的氮肥使用量最高;玉米、大豆和棉花的磷肥使用量较高;大豆施钾量的比例最高,其次为玉米。大豆有根瘤,可以部分利用空气中的氮素,因此减少了氮肥的使用。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