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岩:九寨沟地震引发对“产能过剩”的反思
8月8日21时19分,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北纬33.2度,东经103.82度)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截至发稿时,地震已造成12人死亡、175人受伤。阿坝州相关部门正抓紧转移滞留九寨沟的3.5万名游客,转移方向将通过甘肅文县和绵阳平武县两条路线,预计今晚18点前完成。另外,九寨沟景区从今天起关闭,重新开放时间待定。
【作者按】晚上听说四川阿坝九寨沟突发7级地震,令人心忧!每遇震灾,总是举国祈祷求福,管用吗?
其实,我国很多地区农民房屋连3至5级地震都抗不了。一边是农村山区房屋普遍达不到抗震标准,一边是城市钢材水泥大量过剩去产能,这就是今日中国被资本绑架的供需结构关系。
总不能把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仅仅当成口号,而撬动改革的实质性杠杆,却是满足资本牟利需要。
所以当下中国亟需重拾马克思主义,这是人民的呼唤!
重发此文,希望能引起当局者的一点反思。
原标题:对“过剩产能”应该有个正确认识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时,法新社发过一篇社论,写道:“如果马克思泉下有灵,恐怕也会暗笑。因为他的预言再度成为现实。”这话放在大呼“产能过剩”的今日中国,是否值得思考?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辩证关系的科学原理,相对于资本需求的过剩并非劳动人民实际需求的绝对过剩。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曾经以非常通俗的语言说过:“人民群众缺乏的那些商品,怎么会没有需求呢”;“因为资本的目的不是满足需要,而是生产利润”;“不是财富生产得太多了。而是资本主义的、对抗性的形式上的财富,周期性地生产得太多了。”[1]
生产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无论是新自由主义政策,还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内在矛盾,从而也不能消除周期性经济危机。但过剩又是市场经济的常态,没有过剩就没有竞争,没有进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解决市场经济的过剩问题,不存在需求与供给不可调和的矛盾,完全可以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办法,即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自觉调节处理社会主义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来避免造成那种生产力严重破坏和劳动人民深重灾难的危机后果。
13亿人口的中国需求体量大得很,但情况千差万别,发展很不平衡。对城里人过剩的供给,对农村人并不过剩;对东部过剩的供给,对西部并不过剩;对富人过剩的供给,对穷人并不过剩。关键是不能忘记,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我们不能总是从资本所有者的利益扩张需求来评价供给过剩,如果真正从老百姓的实际需求来评价,现在很多所谓“过剩产能”实际上可能还是短缺的。我曾经写文章说过,一面是工业“产能过剩”,要“清理淘汰”,一面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民连保命的抗震房都住不上,中国经济的供需结构究竟该怎么调整?我国西南地震多发地区,由于居民住房简陋,遇有中小地震也会造成人员死伤严重灾情,让海外不可理解,连台湾人都笑话。就是像江苏这样富裕的省份,苏北广大农村也普遍房屋质量很差,几乎没用什么钢材,这是小康水平吗?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