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弘毅模式或破解胡焕庸线困惑——《生态学与大农业发展》读后感
近一个多月,一直在农场进行我的实验,在田间进行调查取样。闲暇之余,会翻开导师的导师所著的《生态学与大农业发展》。因为此书已绝版(1984年发行),现在阅读的是我专门从导师办公室带来的复印装订册,这样我就可以“任性”地在书上圈圈画画。掩卷反思,有很多心得体会愿与同学们分享。
在田间待久了,会和农民唠唠嗑,拉拉家常,对我们的“农村、农业和农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脑海中会不自觉的联想到《生态学与大农业发展》中一些观点,反复阅读领会,竞有些激动,我惊叹于侯先生就像一个预言家。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农业境遇和生态环境危机,当年侯先生已经以他超前的思维给出了可行的路子。遗憾的是,现在的人们知道他的人已经很少了,很多人已经很快遗忘了侯先生。
《生态学与大农业发展》是已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教授、著名植物生态学家侯学煜先生(1912-1991)从1978-1983年在全国考察的论文集,主要从生态学角度为我国大农业发展建言献策。此书曾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全书内容丰富,共分为3篇,第一篇为总论,系统阐述运用生态学发展大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并指出我国部分地区不合理的农业生产、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问题,提出“大粮食”、“大农业”观点,并提出如何扬长避短实现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第二、三篇分别论述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生态学与大农业的发展。
侯先生提出要打破粮食只限于水稻、小麦、玉米等以淀粉为主的禾本科粮食的狭隘看法,花生、豆类、水果、蔬菜以及产生热量较高的肉、蛋、奶、鱼、虾,都应是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粮食”即食物的意思。“大农业”即农业不能局限于种植业,应该包括农、林、牧、渔等多种经营。大农业的本质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过程,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就是通过食物链或生物与非生物关系来表现系统中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合理关系,维持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平衡,生物生产力才能不断向前发展,经济效益才能提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可更好发挥。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的“大食物、大营养、大健康”的中国食物安全和营养新理念和“森林生态农业”等,其实这些观点早在与侯先生的“大农业”、“大粮食”思想里就所有体现了。
“大农业”其实是一个“大健康”产业。既要保证食物生产端的健康发展,又能满足人类健康。当前农业生产中过度地追求单一作物规模化,而忽视农业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比如各地愈演愈烈的蔬菜滞销问题,化肥、农药、农膜等投入已经严重违背生态规律,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不仅市民吃不到健康的食物,农民辛苦大半年却也不挣钱。市民抱怨,农民懒种,如此恶性循环进入典型的“互害”模式。侯先生的思想让我更加理解导师蒋高明研究员在山东弘毅生态农场进行的“高效生态农业”试验,我们“弘毅六不用”模式的其中一位生产者,利用6.5亩地一年能够为市民提供20多种食物,水果、蔬菜、肉禽蛋类等,实现立体种养,生态循环,单这一项农民的年收入就达到12.5万。有机农业生物多样性管理(Biodiversity Management of Organic Farming,BMOF)已经初见成效。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