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农业机械化的两个方向
当前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方向似乎已经出现了偏差。
一
2015年6月在湖北潜江调研,参加座谈会的市镇村三级干部的共识是,70多岁老年人种粮的产量比年轻人种粮的产量高,更比工商资本规模种粮的产量高。其中原因很简单,就是老年人种田“过细”、“负责”,他们的田间管理可谓不计成本,尽职尽责,反正他们也没有其他的什么事做。老年人之所以可以种好田,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当前普遍的机械化和轻简便农业技术的推广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了,年龄大了,农活也干得了。潜江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搞农业规模经营,这些老年人却不愿让出田来。老年人不丢田,工商资本也希望到农村种田,所以潜江绝对不存在土地抛荒的情况。
在普遍机械化的情况下,农业生产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也缩短了农忙时间。按潜江同志的说法,每年农忙也就十天左右,其他时间主要是田间管理。老年人有充足的空闲时间来进行田间管理,所以种粮产量高。老年人种田,有事情做,生活就比较充实。田间管理与捞鱼摸虾结合在一起,生产生活两不误。有农业收入,有庭院经济,有副业收入,农闲时就可以打麻将消遣,老年人当然就不会丢田了。
潜江老年人种田,还种得好,也不会丢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潜江地处江汉平原,土地平展,适合机械化。主要的需要繁重体力的农业生产环节如翻地、插秧、收割都已经机械化,灌溉也很方便,所以年龄大的人也搞得了农活了。如果潜江是山区,机械化无法推进,所有主要的农业生产环节都需要肩挑人扛,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进城务工经商,留村年龄大的农民缺少肩挑人扛所需体力,就一定会出现土地抛荒,更不可能有资本来流入这些抛荒的土地进行规模经营。资本进不来,一是地块本来就比较小,没有规模,二是没有机械化。若资本有能力进来山区种地,这些土地也就一定更加适合老年人来种了。
山区被抛荒的耕地也并非完全不可以种,关键是要有资金进行土地整理,一是尽可能平整土地,小块并大块,以适合机械耕作,二是提供比较完善的水利设施。现在国土部试图推动农民退出宅基地以增加耕地,很多地方退出宅基地的成本达到每亩数十万元,而改造山区的抛荒地,一亩有一万元就可以改造得相当好了。中国至少有上亿亩有待改造的山区抛荒耕地,这些耕地只要投入比较少的资金就可以改造好。国土部门以至整个社会却盯着农民的那块作为退路的宅基地,想方设法要农民将宅基地退出复垦为耕地种粮食。难道中国粮食已经紧张到非得立即要让农民退出宅基地来种粮的地步了?很奇怪。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