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高效生态农业与新“八字宪法”


 

  高效生态农业指生产过程中要做到“六不用”,即在全部生产过程中杜绝农药、化肥、地膜、除草剂、激素与转基因种子使用,也不使用市场上销售的有机肥,转而使用中国人自行研发的用地养地技术;在动物养殖过程中杜绝使用市场上生产的能够让动物快速生长的饲料,动物有晒阳光、戏水、沙浴、吃自然食物的权力;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杜绝使用各种食品添加剂与防腐剂。这样的产品基本检测不出农药、重金属、激素、塑化剂、防腐剂、抗生素等有害化学物质。高效生态农业生态环境要求很严,对农产品质量要求也很严,是实现了的有机农业。其显著的特点是环境好、产量高、经济效益高,可带动农民致富,可变资本主导的互害模式为生态文明主导的互利模式。为动物生产饲料可放松标准,采用“五不用”,仅用少量化肥但不使用其它五类技术。目前,高效生态农业技术瓶颈已基本突破,即在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不释放温室气体基础上实现了产量与质量双提升,且市场前景看好。

  高效生态农业的技术要素包括哪些呢?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且经历12年研发和实践后,我们认为以下八个方面的要素最关键,即“水、热、碳、氮、多、种、加、销”。简要介绍如下: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不同气候带上水热组合决定了生态系统生产力,高效生态农业尽量利用天然降水,适度利用客水或地下水,做到“旱能浇、涝能排”。

   即热量。地球上的一切热量来自太阳,热对植物生长发育乃至群落分布有重要的作用。在阳光不缺少的地方,热量尤其与水的耦合对农业增产的作用大于化学肥料。高效生态农业利用自然界的热量,不搞反季节种植,充分利用我国水热同期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适合的作物。高温的夏季杂草生长也很繁茂,如将杂草作为资源利用起来改良土壤,可充分利用热量资源。

   表现在土壤中即有机质。目前我国耕地有机质普遍很低,平均1%左右。通过有机肥养地,大大幅度提高土壤含碳量。这里的有机肥,指自然界中的所有光合产物及其衍生物,不仅仅是传统理解的人粪尿和动物排泄物。高效生态农业中的有机肥将以植物源肥料如绿肥、秸秆肥、杂草肥为主。经过12年努力,我们已成功将土壤有机质从0.7%提高到目前的5%左右(含碳量2.89%),尚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在这样的土壤肥力下,即使空白对照(不施肥)的作物亩产也超过了吨粮(小麦玉米周年产量)。

   这是植物光合生长必须的元素。自然界可以利用的氮都来自空气中,氮气含量78%。生物固氮、雷电固氮、干湿沉降都可以提供氮源。在种植过程中,用以上培育碳库的办法,培育土壤氮库,通过微生物活动固定空气中的氮,并活化土壤中的氮。氮与碳之间的比例约为1:10,当土壤含碳量增加到5%时,意味着20厘米耕作层中有1.75吨纯氮,这些氮不会像化肥那样流失。因此,人类不开化肥厂,也能够满足作物需要的氮。由于土壤磷和钾基本不缺少,解决了氮的矛盾,鳞钾和其他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问题迎刃而解。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每年将籽粒带走的氮双倍还回土壤,做到“好借多还”,使土壤可利用氮不断增加。

查看余下4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