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丨功夫在诗外:不懂政治和战略,有些名诗是读不懂写不出的
目 录
一、在文学诸形式中,诗大概是最古老的形式
二、诗言志
三、比与兴
四、诗歌本质上是实践的
01 历史上国家的文化高峰与经济高峰是在此消彼长的不平衡中推进的
02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03 禅与儒: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
04 政治诗和战略诗
五 “功夫在诗外”:诗词不完全属于文学,不懂政治和战略,有些诗是读不懂、写不出的
六、花甲刚懂事:诗歌创作的心得体会
《花甲懂事集》绪言与诗论
“功夫在诗外”:不懂政治和战略,有些名诗是读不懂、写不出的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文字间的节奏、韵律、排行的形式,以形象(思维)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在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则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
“诗言志”是贯穿中国诗学的主线,与“言志”相对应的是“思无邪”,“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抓住了这两个范畴,也就抓住了中国诗学的“大纲”。孔颖达《诗谱序》引郑玄注《尧典》曰:“诗所以言人之志意也。”
基于此,孔颖达《毛诗正义》、郑玄《诗谱序》都认为诗不产生于伏羲、神农之时。《诗谱序》云:“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孔颖达对这句话解释说:“上皇谓伏羲,三皇之最先者,故谓之上皇。郑知于时信无诗者,上皇之时,举代淳朴,田渔而食,与物末殊。居上者设言而莫违,在下者群居而不乱,未有礼义之教,刑罚之威。为善则莫知其善,为恶则莫知其恶。其心既无所感,其志有何可言?故知尔时未有诗咏。”
一、在文学诸形式中,诗大概是最古老的形式
黑格尔说:“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事物,即使进入自我否定阶段,在其出现之初一定有它的天然合理性,不然它就不会出现。诗歌的出现也是这样。
“学之兴起,莫先于诗。”诗歌产生于人民实践。诗歌的起源最初是功能性的,也就是说诗歌的出现并不是为了“言志”,而是为了记录。比如人类早期的“史诗”,就是无文字时代先民们通过记忆和口口相传留下的对民族历史的最初的记载,而诗韵则是帮助先民们完成庞杂事件记忆的有效工具。英国作家埃德蒙·R.利奇对缅甸部落文化的考察中发现:
这种献祭要求不歇气地吟诵传统史诗达8到10个小时,而献嘎纳只是这类献祭礼中的一种。在一个目瑙上,背诵史诗可以持续数天之久,能够完成这一壮举的祭司都拥有斋瓦的称号。在1940年,整个八莫地区可能只有两到三位合格的斋瓦。如果有哪个帕朗人举行目瑙的话,他一定得花大价钱雇其中一位来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