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贺雪峰:共同富裕的关键是雪中送炭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农村共同富裕工作要抓紧。中国有超69万个行政村、超260万个自然村,如何让如此大规模的村庄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探索出一条条不同的路子出来。乡村如何振兴,农业如何产业化,农村资产如何盘活,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如何增加?一系列问题需要结合各地实际予以解答。

  澎湃新闻调研采访了浙江仙潭村、江苏美栖村、吉林孙家屯村、江西进顺村4个不同发展模式的村庄,探寻其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实践,同时专访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以期对上述问题的解答提供参考。

  “全国拥有资源优势及交通区位优势的村庄,占比不会超过5%。”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贺雪峰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道。

  澎湃新闻记者是在近期调研采访完浙江仙潭村、江苏美栖村、吉林孙家屯村、江西进顺村4个发展相对好的村子之后采访贺雪峰的。贺雪峰长期从事农村调查,他率领的研究团队曾对超过一千个村庄进行过深度调研。

  贺雪峰表示,乡村振兴不能盲目乐观或急功近利,共同富裕道路漫长艰辛,要充分预估到行为决策的风险,预估到过程的艰难性,才能更加理智和谨慎地面对我们的一些选择。科学评估、扎实落地,惠及普通百姓,才是乡村振兴的正确打开方式。

  “有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的村庄,本来就是‘锦’,对他们来说是锦上添花。而现在关键的共同富裕,要的是雪中送炭。”贺雪峰指出,所谓“炭”,不是投资大项目,而是说对于资源条件有限的村庄,现在能够做的一方面是开放城市公平的机会,另外一方面农村这头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和兜底措施,更高效地利用社会有限的资源。

  澎湃新闻:这4个村庄的发展模式有没有可复制性?

  贺雪峰:今天的中国农村肯定是不平衡的。大体来讲,村庄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大城市的郊区或“城中村”,以及沿海发达地区的村庄,这些村庄共同的特点就是产业覆盖了二三产业,农民可以家门口就业。实际上已经处于城市里或是城市经济带里,容易享受到城市二三产业的便利,所以农民不离开自己的村庄就可以获得二三产业的收入机会。

  长三角、珠三角的村庄,总体来讲离城市都不远,离城市稍远一点也没关系,因为它往往可以发展文旅农旅,条件便利。莫干山的情况就更特殊了,因为风景非常秀丽,又在杭州和上海之间,旅游区位和旅游资源都非常好。城市带的村庄土地非农使用能够产生增值收益,可以靠收租,典型的是苏南。中国今天有2万多个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庄,这2万多个村庄基本上是城中村、城郊村和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经济带里的村庄。这些村庄的收入主要就是靠出租土地、厂房的租金。

查看余下8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3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3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