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西部村庄的转型发展之路
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
土地整治的推进、
农业机械化的普及、
有序推进土地流转——
一个西部村庄的转型发展之路
梁伟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西北乡村风貌和经过整治后的耕地。
梁村农民用机械粉碎玉米秸秆。
收割机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作效率。
今年春节返乡,我发现,发展相对滞后的家乡在近十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一场农业变革与转型。透视这一历程,可以为探究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提供一个西部农村的样本。
01
农业变革孕育发展新契机
我的家乡位于大西北,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形,用“地广人稀、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形容再合适不过。受到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西部农村要比东部乃至中部农村发展滞后,农业发展更是相对滞后一些。
我家所在的梁村大约有50户300口人,全村耕地面积超过2000亩,其中2/3以上是山坡地,户均耕地面积超过40亩。家乡的农民大多以种植玉米为主,有些时候也会在山坡地种植土豆、大豆和红豆等粮食作物。虽然农业收益并不算高,但是地多人少,家乡人的生活还算过得去。从2010年开始,中青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老人在家经营耕种条件相对较好的土地,部分耕作条件不好的土地被抛荒。
在这一过程中,家乡的农业也经历着悄无声息的变化,孕育着农村发展的新契机。
农业领域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国家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在我的记忆里,以前,家乡的农业生产基本依靠畜力和人力,大型农业机械很难下田耕作,而且,山坡地很难保持土壤和养分,土地质量也不高。但在过去几年时间里,地方政府持续推进土地整治工作,梁村上千亩的山坡地均被改造成平缓的梯田,不仅为农业机械化生产提供了条件,而且极大地提升了耕地质量。
农业领域的另一个重要变革是农业机械化高速发展。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农业机械迅速在农村基层扩张。
从梁村的情况来看,十多年前,农户种田使用最多的农业机械是农用三轮车,主要功能是托运粮食和农资。后来出现了旋耕机,犁田速度非常快而且价格不算高,很快受到村民的青睐。但是,种田仍然以人力为主。以种植玉米为例,从生产到收获需要经历犁田、整沟、铺地膜、施肥、播种、除草以及收割多个环节,除了犁田,其他依然需要借助人力。市场上曾出现了一些简易的辅助性农机具,比如铺膜机、手持播种机等,但是远称不上机械化生产。最近四五年开始,农业机械化生产基本取代了人力劳作,种植玉米基本不需要人工,所有工序都可以借助农业机械完成。铺地膜可以用拖拉机牵引地膜机完成,播种和施肥也都能借助机械,收割靠收割机开进田里直接收割并装包。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