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甲才:小农经济不适合中国农业稳定发展
中国人多地少,农业直接关系到吃饭问题,历来是各个朝代稳定与否的头等大事。“民以食为天”、“人命关天”习惯性的流传至今。千百年人民群众因粮食短缺饿殍遍地、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卖儿卖女的悲惨延续到解放前。毛主席博古通今,熟读马恩列斯论著,深知几千年的小农经济背离农民追求幸福的根本夙愿,土地改革无地农民分得渴望已久的土地,“耕者有其田”。但分田单干不适宜中国的国情。1962年上演的《槐树庄》电影,活灵活现的反映了农民分得了土地后,遇到不能克服的困难又卖了地。
一,绝无仅有的历史性跨越
新中国成立,领袖心系人民群众千百年无法排除的生存危机,殚精竭虑冲破多重阻力,创造性破私立公掀起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大办“人民公社”。1955年9月开始,毛主席主持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写了104篇按语,彰显人民群众中蕴藏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指导全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该书是解决悠关农民命运大事调查研究的里程碑。
领袖展望未来、深思熟虑,多次强调“农业以粮为纲”,阐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亲自领导制定了农业八字宪法,指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全民动员艰苦奋斗修建了8.6万多座大小水库,按现在价格体系计算工程量达240万亿。号召全国“农业学大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全世界都知道新中国以占世界7%土地,养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树立了解决贫农与农业矛盾的样板。
毛主席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困局,难点是国土地面积大,但适宜农业的地块不多。仅东北、华北、珠江三角洲有少量平原,四川盆地、关中八百里平川有一点平坦的土地适宜农业生产。领袖纵横捭阖搏击世界政局,取得国际形势缓和,迅速引进化纤项目实现了全民族穿衣工业化的供给需求,腾出10多亿亩棉田地,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吃饭穿衣的争地矛盾。
深感千载难逢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被走回头路高人抛弃。痛惜“三打五除二”成了和解放一样,写了《这是历史性的弥天谎言—粮食问题是分田单干解决的吗?》,2009年4月28日发到网上。两个“30年不变”同历史上改朝换代初期相似,束缚了人口增减变化土地未能随之更变,阻碍了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效能发挥、发展。很多土地撂荒是弊端的最明显表现。
二,现在有关农业现状的数据
国家正规渠道公开发布的数据,应该说是衡量、分析、解决问题的可靠依据。但在特殊情况下就是许多局内人也难以判断真伪程度,局外人就更“一筹莫展”了。粮食不是能长期存储的金银,按人口数量和粮食数量的对应关系,约略可见真谛。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