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业的996逻辑
我在国内一家互联网企业供职,本文内容是初步观点,有待改进与扩充。
互联网行业的996泛指所有互联网行业中非劳动法标准工作时的加班。
表面指早上9点晚上9点,一周上6天班,实际应包含各种8点下班、10点下班、11点下班、大小周等加班行为。
一、996为何存在
资本家的行为用利润来理解就可以了。
996的基本逻辑是,招聘一个人,给两个人的工资,安排四个人的工作。节省了以下人力成本:
1. 工资、社保和福利
一个人的工资由个人得到部分、个人所得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组成,除此之外还有公司配套的一些福利。
其中,五险一金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公司承担的,公司福利则完全是公司自身承担。如果公司能够少招聘三人,那么就能省下一大笔钱,一个人的成本再高也高不过同薪资水平下的三人。
2. 沟通和管理成本
在互联网行业中,并不是越多人干活越好,因为存在着巨大的沟通成本。
编程研发并不是单打独斗,要迭代一个大的系统需要和其他人紧密沟通、紧密联系,这就需要想办法降低沟通成本。
常用方法一是招聘水平更高的员工,他们拥有更强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二是改革管理制度,让更次水平的人也能发挥巨大作用。
很显然,方法一见效更快成本更低。国内互联网公司大多选择了方案一,在公司管理制度上省了一大笔钱。
3. 996下的组织管理
人少了、沟通成本低了,公司在基层开发管理上就必然选择注重短期利益成本低的管理方式。
即是按照业务线划分小组,需要贯穿多条业务线的项目,指定一个总的负责人,各个业务线指定分的负责人。并为各个负责人配置相应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一般为负责人自己加上可能的其他人。总负责人和分负责人敲定项目各个细节,产出技术方案,然后开始实施。
在这个工作方式中,各业务线开发人员并不多,所以沟通成本自然降低。并且特别依赖个人能力,总负责人和分负责人需要推动自己的部分按期完成,否则项目必然延期。
体现在公司招聘上,就是公司偏重于985 211的应届毕业生,从其他公司跳槽来能力较强的员工。因他们个人工作能力相对较强,沟通能力较强,因此能在这个管理模式下完成任务。
公司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而实际产出只略有下降,自然能够产生极大的利润。996能够广泛存在也就不奇怪了。
二、逼迫加班的手法
我从我的身边人入手,了解到了以下几种常见方法,但实际上应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