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危机下,工农何处去?
最近复杂的疫情形势和混乱的舆论情况让之前的关于之前富士康问题的讨论暂时淡去。在目前疫情趋势下,普通劳动者遭遇富士康式的风险可能大大增加了。而如何化解这一风险,不光需要我们对抗和解决疫情问题,也需要社会重新正视劳动劳农群众的社会地位和权益问题。今天我们借这个话题,聊聊当代工农群众的问题,以及今后我们将面临的社会变革。
工农是什么,他们是我们社会的砖石,剥开精美的装修外立面,里面是支撑大楼结构的砖石。一栋大楼到底稳不稳固,能生长到什么样的高度,终究要靠这些砖石的支撑,而不是上面精美华丽的装饰。而这些砖石沉默无声,又是容易被人所忽视的大多数。
当代工农的处境
在我国的当代政治上,工农群众,尤其是工人阶级,作为一个整体,仍然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有着较高的地位。但具体到个体,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大多数劳动人民,尤其是我们普遍认知中的工农群众。当然,也请大家注意,我用的是认知这个词,这说明,这不是完全准确的,更多是一种社会舆论的看法。哪怕他们自食其力,努力生活,依旧处于社会评价不佳的地位,几乎没有人愿意去这样一个位置。
其实我们一般人普遍对劳动者是尊重的,但我们又很难否认,社会中有一种对劳动轻视,渴求不劳而获的强烈氛围。一般人往往会表现出对劳动者的赞美,这是很真诚的。但自己并不会愿意成为劳动者,尤其是工人和农民,这种过去被认为以体力为主的劳动者,这又是很现实的。
这种情形并不难以理解,市场经济带来了人们价值观的改变。对一个职业,一个人的评价,核心就是对财富的占有。越容易取得收入,事少钱多,那这个职业、阶层就越容易获得人们的向往,称许。大而言之,就是打着不应仇富的名义,对富豪进行包装与神化,而类似江西周某那样的关系户也以此自豪。当代的工农阶层,确实收入前景不高,上升空间有限,甚至被一些人恶意当做衬托自己生活水平的垫脚石,塑造成某种刻板印象。
当前我们的工业化生产,最初是从劳动力密集型开始的。庞大的劳动力人口,既是资源,也是负担,造成了一种社会上对体力劳动的不珍视,不尊重。三十年前,农民首先进入城市,就面临一种排挤,打压,歧视的情形,从盲流到农民工,都不是什么好词汇。而当他们形成产业工人了主体,也把这种固化印象一直带到了今天。
当然,这里更不用说,当前阶段,我们的工农业生产生活,在很多地方确实是既苦又累。我们还不是一个很富裕的社会,社会财富分配上对一般劳动者也并不友好。资本强势,重物轻人,一边抱怨找不到工人,一边不肯提高工资,把人当做一种廉价消耗品,仍然很多行当是普遍存在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家庭的经济都有了较大改善,过去工农群众的后代排斥这种生活,家长也不希望他们继续这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