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师傅的工厂人生
这座被工人亲切地称为“大化”的化工厂,曾是全市经济的顶梁柱,并拥有一系列配套产业和设施,厂子盛时有上万名来自天南海北的员工。在改制年代的浪潮下,“大化”这一顶梁柱最终轰然倒塌,与之一起凋敝的还有本市的经济和许多工人家庭的未来。
文 | 七四五
导读:这里曾经有一座化工厂,作为经济体制中的一枚大齿轮,它成为撑起全市经济的顶梁柱角色,并拥有一系列配套产业和设施。厂子盛时一度有上万名来自天南海北的员工在这里一同工作,它也被工人亲切地称为“大化”。
在改制年代的浪潮下,效益、环保等话题成为绕不开的困扰,在一系列变化后,“大化”这一顶梁柱最终轰然倒塌,与之一起凋敝的还有本市的经济和许多工人家庭的未来。
今天的主角刘师傅曾在厂中工作30余年,当年提前退休的他如今是邻里街坊口中的“名人”。有人说他“满嘴跑火车,一开口就停不下”,也有人说他“成天闲不住,到处乱跑”……总之,现在的他一定是众人中显得不平凡的那一位。
笔者有幸能与刘师傅接触,在笔者印象中他是一位相当健谈的人,也是心态很年轻的一位老人,谈话说到激动之时还会手舞足蹈。本文也正由刘师傅的面谈采访整理出来,全文尽可能忠于老人所想表达内容。限于笔者能力,一些在我们现在看来更有价值的地方没有及时追问,其他一些表达错误还请读者海涵。
字句之间刘师傅的朴素情感分明可见,但也正如他自己所说,多年前的一些细节也逐渐被忘记,自己恰恰还是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因此本文不可避免会出现记忆错误被书写出来的问题,具体细节还请读者据个人理解甄别。
我最初参加工作是在1972年,当时市里面一个矿面向社会招工,我一个农村青年就在那里报名参加工作了,具体工作就是矿里下井。作为煤矿工人,工资待遇是非常优越的。我们一上班就是78块,其中60块钱是工资,加上18块钱生活补贴。这在72年是相当高的,当时能够养活一家六七口人。同时期的化肥厂工钱才30多块。在矿上,即使有事不能上班也能拿不少基本工资,遇到生病也可以轻松请病假,另外有专门的看病报销补贴。
在矿上模式是一个老师傅带几个青工。当时知青身份过来的人比较多,三个老师傅带一二十个下放知青和我这样的社会青年干活。我们一个班一共二三十个人,我记得当时下放知青是大多数,像我这样社会青年反而是少数。印象比较深的是矿里抓安全特别狠,那会还有班前会要开,最少要开一个小时,会上就学生产知识和安全知识,有时加上其他内容学习要到两三个小时。班前、班后所有任务和工作都讲安全,每个交接班都有安全生产汇报和记录。剩多少活、项目还有多少任务,上传下达,都有钉有铆地布置上去。所以说,我们纪律性很强。我们上下井都要汇报人数,因为地下黑不溜秋,全是黑道,只有头上一个灯。如果有人没上来不及时发现也就不知道丢到哪去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