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资本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回顾之七——死鸡走向餐桌


  一、引子

  “死鸡走向餐桌”这个话题,发生在十年前,差点酿成比三聚氰胺更加严重的全国事件。因当时国家重要领导做了重要批示,全国开展了食品安全大检查,尤其针对养殖场的大调查,影响十分巨大。媒体如果跟风报道,死鸡走向餐桌将让养殖业造成比禽流感更大的经济损失。该事件还直接导致了《食品安全法》的出台。此事因笔者因的一篇文章引起,我是当事人之一,因此可以多说一些。

  2007年7月,《南方周末》报道了一个新闻事件,关于养殖场死鸡去向问题。起因是笔者发表在《中外对话》(中英文对照电子刊物,总部在伦敦,当时笔者为该刊物的专栏作者)和《新京报》上一篇同名的文章,但文章发表以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南方周末记者看到笔者的呼吁文章,同时派记者按照我们提供的线索做了调查,然后电话采访笔者,撰写了下面的文章。据后来了解,这篇文章发表当晚就引起了共和国总理的关注,连夜做出批示,指示有关部门调查与整改。几乎同一天,笔者还有一个重大成果,即关于沙尘暴源头防治的,是一个五年的大型试验,在美国的《科学》杂志发表,但后者并没有国内太大的反应。倒是那篇死鸡的文章,引起了轩然大波。

  二、事件简要回顾

  2007年7月19日,《南方周末》发表记者周思妤、成 希、郑焕坚、穆彤、张英署名文章《养鸡场里的死鸡哪里去了?》。

  南方周末以其特有的方式,将“死鸡走向餐桌”这个话题托了托了出来。文章开头写到:一种畸形养殖模式,导致鸡的死亡率超过5%。而当中国人每年吃掉近50亿只鸡时,我们不得不去关注——那家著名超市里销售的特价烤鸡,来自何处?那个你经常光顾的烤肉摊的串烧鸡翅,又来自哪里?那个大饭店里的招牌菜——盐焗“乳鸽”,到底是什么东西?还有,街头的油炸“麻雀”为什么没有脑袋?国人每年吃掉的鸡接近50亿只时,一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这种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是否安全?文章报道的原文如下(有删节):

  (一)调研得出惊人结果

  一位资深学者揭开了这个公开的秘密——他叫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2005年7月至今,他与他的课题组在山东、内蒙古、北京等多个省份,展开了一项对“养鸡场死鸡去向”的调查,其中重点为山东。其结论令人不寒而栗:大部分死鸡被端上了餐桌。

  “养殖户大都是比较淳朴的农民,他们对死鸡的去向都直言不讳——全部卖给了收死鸡的人。” 蒋高明说,“有的鸡农还向我炫耀:一次他拉了3000多只鸡进城,送到批发市场已经死了300多只。他把这些死鸡直接运到附近的农贸市场卖掉,省了很多成本。”

查看余下9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