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实现了全球霸权的植物杂种的故事

2022-05-26 2042 1
作者: 佟屏亚 来源: 佟屏亚科学网博客

一个实现了全球霸权的植物杂种的故事

——评介《玉米与资本主义》

  (本文写于2007年,发稿给中国农业科学院编辑出版的《作物杂志》,时任主编的赵明说:“玉米怎么能和资本主义联起来了?”哈,编辑退稿了。后来此文发表在《中国种业》,转发者众。现重发书评共享玉米同仁)。

  阿图洛·瓦尔曼著,谷晓静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

  当《玉米与资本主义》书名映入眼帘时,出于职业上的敏感立即吸引了我的注意。当我据有此书并一口气把它读完后,给我留下了一种认识玉米形象的全新视觉。

  这是一本来自玉米故乡、带有浓重的墨西哥主义倾向的书,作者阿图洛·瓦尔曼是墨西哥人类学家,他从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更为恢宏的角度观察玉米,这一崭新的视角将历史从它神秘的宝座上捧下来,使玉米更贴近人民大众的共同经历和风土世情,特别是叙述了玉米从一种穷人世代依赖的粗粮发展成为今天全世界重要商品的漫长历程,同时对玉米在不同地区长期所扮演的食物角色进行比较,以及玉米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竞争以及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揭示了世界穷国和富国之间存在的不平等地位。

  一、玉米传播改变了世人食物结构

  玉米作为人类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种农作物,它有自己特殊的演变史。考古学发掘表明,玉米很难说它是一种天然的物种,夸张一点说,从一开始它可能就是人类创造的产物。试想:那种苞叶覆裹、籽粒密集的果穗,如果没有人的保护和帮助,它怎么可能在自然界生存并繁衍后代?玉米是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的惊人发明,经历了数万年从成千上万种作物中脱颖而出。

  在瓦尔曼笔下,玉米是物种演化的胜利者。正如本书副标题所展示的,这是一个实现了全球霸权的植物杂种。它从印第安人原始部落里并不起眼的果腹品,演变成为风靡全球的餐桌上的佳肴;一如旧时传奇故事所津津乐道的那样,生于荒野僻壤的山野女儿进了城市,在历尽艰辛万苦后忽然登堂入室成为耀眼的“明星”。“玉米文化”意义是双重的:人类凭借智慧和劳动创造了玉米,玉米又以其自身的产品和营养回报人类,并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

  现代美洲人都不会忘记,最早进入的英国移民对辽阔地区的耕作和生活知之甚少,他们栽种的从欧洲引进的作物几乎颗粒无收,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反倒是20英亩土生土长的玉米结出累累果实,如果不是依靠印第安人培育的这种玉米食品,“五月花号”船上的大部分清教徒可能活不到第二年春天;再进一步说,没有玉米也不可能有今天的美国,甚至整个美洲的历史都要完全改写了。

查看余下7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老一代人可能还记得,三四十斤老玉米再加上30斤粮票就能领走一个媳妇。”这信息有实证吗?这信息告诉:一定有人具有相当丰厚的粮食储备。他有自已一家人吃不完“老玉米”,用不完的粮票。而且这丰厚的粮食储备还足以养活他“领走一个媳妇”。那个“媳妇”所在地的其他人是怎么活下来的呢?
1980年9月25日有一封公开信:“建国以来,由于卫生工作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尤其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寿命大大延长。但是,我们长期对人口出生率没有适当控制,致使人口增长过快。旧中国从一八四○年到一九四九年的一百零九年中,全国只增加人口一亿三千万。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三十年中,出生了人口六亿多,除去死亡,净增四亿三千多万人。”
请尊重那个年代。
0条回复
已加载完毕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