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肉”驱逐真肉,忧思大豆之殇在牛羊肉产业中重演

2025-02-07 2684 6
作者: 魏怡然、祁连山牧人 来源: 食物天地人

  导 语

  尽管进口冷冻牛肉从1992年开始就进入了中国市场,但第一次在中国市场形成势头,是在2012年。彼时国内牛肉价格受出栏量影响而飙升,澳洲牛肉开始大量进入中国,从2011年不足3000吨的进口量,攀升至2012年的2.72万吨。2018年则是第二个关键转折点。2018年以来,中国逐步放开阿根廷、乌拉圭、巴拿马、玻利维亚等10国的牛肉进口准入,累计准入国达到27个,2018年累计进口量超过100万吨。自2015-2023年,进口牛肉量从47万吨增长至274万吨,中国的牛肉自给率也从92.9%下降至73%。这一进程的影响在2020年以后日益凸显,自2020年以来牧区牛羊肉价格持续下跌,牧民生计遭遇重大挑战。

  这场“假肉”(进口肉)对真肉的驱逐,与本世纪最初的十年内,进口大豆对中国大豆的驱逐如出一辙。故事的一面,是进口牛肉(大豆)的到岸价格远低于中国的牛肉(大豆)价格。以2024年为例,进口牛肉价格平均为34元/公斤,即使加上运输和流通成本,也远低于我国本地市场约68元/公斤的牛肉批发价。这与巴西广阔的草原资源和稳定的气候直接相关。故事的另一面,则是巴西的热带雨林被毁,用于发展牛肉养殖(大豆种植),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对巴西原住民产生了严重影响。从中获益最多的,则是大资本集团控制的牛肉(大豆)加工企业,他们通过对上下游产业的渠道控制而主导着整条产业链。

  就中国而言,综合、多元的畜牧业产品原本是青藏地区传统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根基,牧民曾销售多样的畜产品——皮、毛、粪、骨、奶,如今只能销售单一的牛羊肉。从多元经济到单一经济的转变,使牧民生计在肉价大幅下跌的情况下更雪上加霜。此外,由于天然草地上放养的牛羊进食的频率和数量并不恒定,能获取的牧草数量也不确定,牛羊增重和增膘的效率被认为非常低,但已有研究表明,草饲牛肉的营养价值更高。然而,在逐利的市场竞争中,营养健康永远不是被优先考虑的,低价或利益空间才是首位。因此,即便在国内,天然草场放养的牲畜最终也没能逃掉育肥的末路。

  在进口大豆的冲击之下,即便近年来国家已经通过提供补贴等多种方式鼓励国内大豆种植的恢复,国产大豆的自给率仍不到20%。大豆之殇的前车之鉴尤在,期望同样的产业溃败莫再重演。

  感谢“结绳志”授权转载。

  作者 | 魏怡然、祁连山牧人

  作者系北京大学环境管理系博士研究生,关注草场、牧区

  编辑 | 泽恩(食通社)、毓坤(结绳志)

查看余下9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6条)

6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