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医药与传染病治疗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传染病防治工作。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毛泽东为大会题词:“团结新老中医各部分医药卫生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这次会议确立“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为新中国卫生工作的三大原则。此后,毛泽东多次对发展中医、推动中西医结合作出重要指示。国家保护中医、发展中医药的政策,为中医参与传染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保障。历史证明,在当时广大农村和城市近一半人口都由中医提供医疗服务的特定时代背景下,中医和中医药在治疗传染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统温病学说基础上的辨证施治
我国中医治疗传染病的历史悠久,相关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被称为温病学(“瘟病学”)。历史上不仅涌现出吴有性、吴瑭、王士雄、余师愚等名医,同时也出现了《瘟疫论》《温热经纬》《疫诊一得》等代表性医学典籍,这些都为当代中医在传染病治疗上的推陈出新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资源。20世纪五十年代,中医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辨证施治便是典型例子。1954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发生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患死亡率一度达到50%。由于西医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有关部门决定以石家庄市传染病医院的中医郭可明为首,组成中医治疗小组。郭可明在诊疗中发现,该病相关症状属于传统中医中“暑温”的范畴,于是灵活施治,治法以解毒、清热、养阴为主,方剂以清瘟败毒饮、白虎汤等为主方,对后遗症则结合针灸进行治疗,收到显著疗效,引起卫生部的重视(邓铁涛:《中国防疫史》,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592页)。1955年,河北省召开中医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座谈会。根据该病发作的症状、时节,并参考其他省中医治疗经验,与会者一致认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符合传统中医中的“暑温、伏暑”理念,应遵照温病学说辨证施治。当时治疗流行性乙脑脑炎的有关经验,被称为“石家庄经验”(《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治疗法》,河北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8页)。1955年12月,卫生部对石家庄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治疗小组进行奖励,1956年2月5日,郭可明本人更是因在治疗乙脑上的突出贡献,受到了毛泽东同志接见。
中药治疗传染病的运用和推广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特定的国际环境以及国内现代制药工业的相对落后,西药不能满足我国现实的需求。党和国家决定加大对中药的扶持和研究力度,并尝试利用中药进行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广东、广西、山东、浙江、陕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便已经开始运用中医中药进行麻风病的治疗。在福建等地有关鼠疫的治疗方法中,传统的验方、秘方一直为中医和民间所采用。在党和政府的动员下,广大中医纷纷将珍藏的秘方、验方贡献出来。治疗急慢性传染病的各种验方,被各地的卫生管理部门、中医学术团体等结集刊印并广泛传播,部分秘方、验方被用于中药的试验和生产。张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医政策的历史考察:以四川省为中心》(《当代中国史研究》2015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四川省主要利用川芎、苍术、桂枝、白芷四种药材制成“疟疾油膏”和“疟疾粉”治疗急性传染病疟疾。此外,针对流行性乙型脑炎、乙型肝炎、血吸虫病等传染病,四川省也都进行了中药治疗的研究和实验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方剂和制剂型药物经临床实践证明疗效后也得到了推广使用。如在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上,蒲辅周等人结合山东、北京、石家庄等地经验,总结出辛凉透邪法、逐秽通里法、清热解毒法等8种治疗方法,在每种治疗方法之下,专门配有方剂表,极具参考价值(蒲辅周、沈仲圭、高辉远:《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中医杂志》1957年第9期)。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